同学们:
今天,我们相聚在初秋的清华园,隆重举行2010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从这一刻起,各位将步入人生的新阶段,迎来崭新的学习研究生活。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你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和热烈的欢迎!对支持和帮助大家学习、成长的老师、家长和亲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和亲切的问候!
这次入学的研究生新生大约三分之一曾经在清华获得了学士或硕士学位,但更多的同学是首次到清华求学,也许在不久之前,清华还是大家的一个梦想、一种追求。如今当梦想成真之时,迎接大家的不止是内心的喜悦,更是一份厚重的责任。清华即将迎来百年校庆。在近百年的风雨历程中,一代又一代清华人把个人的发展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他们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也无论生活在什么地方,都践行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和“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或踞学术前沿,或领行业之先,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为大家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清华研究生教育始于上世纪20年代,改革开放后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在学研究生的规模已经超过本科生,是我校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一支生力军。不久前辞世的钱伟长老学长曾说:“对研究生的理解,是要培养一个能够独立地到一个未知领域里工作的人。”我期望同学们真正成为一批“以研究为生”的青年,而不是仅仅“为生而研究”的人。换句话说,作为清华的研究生,应当不是只为了个人生计才从事研究工作,而是对研究充满激情和浓厚的兴趣、把研究作为自己的一种追求。清华的科研工作讲究六个字:“顶天、立地、树人”。在这里,我就结合这六个字,对大家特别是大家的研究工作,提出几点希望。
所谓“顶天”,是要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前所未有的领域开展研究。这既是一个课题选择的问题,也是一个志向问题。老学长林家翘先生曾经说过:“要紧的是不管搞哪一行,千万不要作第二等的题目!”大家既然来到清华,我就希望大家能够树立这个志向,要做就做一等的题目。多年来,学校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为大家开展一流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比如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学者到校任教、特别注重加强与国际顶尖学术机构的合作、设立专门基金支持研究生出国参加学术会议等,都是希望能够帮助大家站到国际学术的前沿、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就像刚才张希院士所谈到的那样,能够经常思考和努力解决世界上尚未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力争取得高水平的创新成果。
所谓“立地”,是要积极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中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转型期,无论是经济、科技、工程,还是社会、政治、文化,都面临着许多重大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和解决。比如我校承担了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对于我国大力发展新型能源、促进环境保护、占领世界核电技术的制高点等有具有重要意义。实际上,为国家发展解决重要和有价值的问题,与取得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是一致的。多年主持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建设的我校吴建平教授,不久前荣获了国际互联网界的最高奖──乔纳森•波斯塔尔奖。这就生动地说明,做好中国的课题同样可以对人类的知识殿堂做出贡献。
最后,“树人”,就要是在“顶天”和“立地”的研究中,自觉地提升素质与能力,锤炼品格和学风。这里,我想重点强调一下学风中潜心研究的问题。有这样一句名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真正能在科研上有所建树的人,必须要有这种肯坐冷板凳的精神,醉心学问、潜心钻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而绝不能朝三暮四、随波逐流,更不能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的领域“写出好文章”。同学们参与研究工作,不仅是为我校承担重大研究课题、创造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做出贡献,更重要的是在研究工作中受到锻炼,具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良好的学风,成为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将来做出高水平的工作打下基础。
讲到这里,我想起1928年清华改办大学后的首任校长罗家伦在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演。他提出,国家要真正强大,“必须中国的学术在国际间也有独立平等自由的地位”,这正是清华学校更名为清华大学的深意所在。
今天的中国与当年的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当代中国的学术不仅要走到国际前沿,还要能够发现、定义和引领国际前沿。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科研,不仅要“顶天立地”,还要“开天辟地”!惟其如此,中国的学术才能真正独立于世界之林,才能真正引领和带动中国的创新之路。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会是在短时期内就能完成的,但清华人责无旁贷,各位在清华新百年即将开启之时入学的清华研究生更是责无旁贷。衷心期望和祝愿你们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为早日实现这一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