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今:“我只是清华一名普通的党员和教师”

“我只是清华一名普通的党员和教师”

――记机械系刘文今教授

新闻中心记者 顾淑霞

  在机械系本科生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作为一名机械系的学生,没有听过刘文今老师的讲课或报告,学生生涯是不完整的!”在机械系,刘文今老师有着极高的威信,这来自于他对自己作为一名党员的高要求,他对教学的认真和对科研的投入,对学生朋友般的关心和孩子般的爱护。对于大家的高度评价,刘老师却平淡地说:我只是清华一名普通的党员和教师,我所做的都是一些普通的小事。

  “我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毫不隐讳地、自豪地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这句发自肺腑的豪言,承载着刘文今老师曲折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延伸着他们家族的爱国传统。这是刘文今与许多清华人的不同之处。

  刘文今的母亲这一代是南宋爱国名将岳飞的恩师――宗泽的第26代子孙,他的母亲高中时在沈阳亲身经历了“九一八”事变,在北平读大学时亲身参加了“一二?九”运动,经历了“七.七事变”;他的父亲在交大南迁时经武汉投奔延安成为抗大一期的学员和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地下工作者,后来却承受了近三十年的不白之冤。刘文今从小就是听着抗日救亡爱国歌曲长大的,他说,永远不会忘记母亲向他讲述的“九?一八”事变后作为东北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教授的外祖父拒绝日本人威胁利诱,放弃了读书人视为命根子却被日军扣押的全部藏书,毅然带全家进关的故事。这样的家庭背景也让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遭受了许多酸楚和磨难。而他本人从1963年考入清华到1993年调回母校工作的30年间,经历了本科毕业后大西北和大西南12年最基层的艰苦磨练,以及硕士毕业和博士毕业后浙江和云南在研究所和高校工作的锻炼。他在工厂里做过最底层的工人、班组长、车间主任、技术员和工程师,在高校当过辅导员、班主任等一名教师要做的所有工作。这“三出四进”清华的经历是刘老师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他把这笔财富与学生和周围的人分享。他每年参加系内学生的座谈和报告都在10次左右。他给党支部讲“什么才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给新生讲大学生涯规划,给毕业生讲职业选择,和学生谈学风,给学生介绍科研方向……

  在刘文今身上,有着老清华老教师的传统和风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他的为师之道,他认为“师道尊严”就是“以为师之道来维护教师的尊严”。他说:作为一名清华教师,要非常严格地要求自己;同时作为一名党员,要求应该更高。在科研上,他主持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了30余项课题,其中许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且实现了向工业化生产的转化;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他总是一丝不苟,他的全校本科生选修课《激光加工概论》每年全校评估都在前5%,许多外校的学生甚至博士生都来听课。虽然这门课他已经讲了10年,但每个学期他都要重新修订讲义,每次上课前他总是要拿出一整天的时间重新备课,PPT全部是讲课前一天定稿,课前还要再改、再审核。课前的两个小时,他总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酝酿激情,他说,朝气蓬勃、旁征博引,这才是最好的讲课状态。在科研和教学之外,他还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生工作中。他说,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学生的学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仅是一方面,更要的是关心学生的精神追求、思想成长等,让学生学习如何做人。为此,他还专门学习了心理学。

  刘老师常对学生说:一个民族必须要有一批脊梁骨,清华人就要做这样的人。优秀的清华毕业生尤其是共产党员,要真正为国家为民族做点事情。刘老师旗下的研究生几乎都是共产党员,以至于有人开玩笑说他搞了清华的第二个党校。“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他在和学生谈入党时,总是要求他们好好研究党章,提醒他们要时刻按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他说:“清华人要永远夹着尾巴做人,在任何一个最最艰苦的地方都能待住贡献自己的才华和能量,要勇于站在第一线上,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祖国的未来。”

  刘老师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他和学生谈话,给学生做讲座,学生总是都听得津津有味。学生因此也愿意他交谈。对许多学生而言,刘老师不仅是学业导师,更是人生导师。2001级的王娜来自西藏,她的父亲是援藏干部,在入学之初她对自己的毕业去向并没有什么想法。刘老师多次和她谈心,她也渐渐意识到作为一名西藏学生肩上担负的责任。“西藏一年只有几个学生能考上清华,学校也做了很多工作专门培养我们这些人。我们毕业后应该回去,否则对不起学校对我们的培养。”王娜说。在刘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下,王娜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选择回到西藏工作。

  刘老师也更愿意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他说,做教师就是要用心,“用心”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认真,一个是用你的真心对待学生。学生们也真正把他当成了知心朋友,生活上出现困难、感情上出现波动等,都愿意找他谈,他最高兴的是学生愿意把心里的话告诉他。晚上师生从实验室一起回家的路上的夜谈更是消除了哪怕任何一点可能的小小的隔阂。而冬天出差时为学生添置御寒的棉衣、把学生带到家里学做菜、忙里偷闲和学生一起打牌、毕业后的学生从产房出来第一个电话打给他告诉他做妈妈的喜悦……

  刘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有时更像是一位慈父。格勒巴桑同学来自西藏昌都的贫困地区,刚入校时听说刘老师是他的辅导老师,不敢主动找刘老师。刘老师知道后主动找他谈。通过第一次谈话,格勒巴桑就感受到刘老师的正直热情,他觉得刘老师“是一个可以掏出心来和你交流的人”。从此,无论思想上、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遇到困难,他都主动去找刘老师。而刘老师尽管生活简朴,但对格勒巴桑这样的同学却毫不吝惜。夏天他和夫人李老师给格勒巴桑买衬衫短裤,冬天给他买保暖内衣,李老师还特意给他买了一条比较时尚的牛仔裤。格勒巴桑感动不已,他说“刘老师已经把我当作他的半个儿子了”。有一段时间格勒巴桑和同学做起了卖藏饰的小生意,虽然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但学习却受到了的影响。刘老师对他说:“巴桑,这事你就别做了,还是好好学习。我每个月给你几百元补偿你的‘损失’。”

  刘老师关心和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2003年湖北省高考理科状元邹怡蓉同学考入机械系,作为她的辅导老师,在开学初的第一次谈话时,刘老师从自己的大学开始谈起,谈到奋斗、谈到人生,也谈了好多风趣的故事,告诉她高考不是奋斗的终点,“忘记自己是高考第一名”,在大学里仍然要始终清晰自己的人生目标,在自己的轨迹上不断前进。通过谈话,邹怡蓉对机械专业也有了新的认识。由于对大学生活不太适应,邹怡蓉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在心情极度郁闷时,刘老师主动找她谈话。邹怡蓉说:“在连我自己都对自己很是失望的情况下,刘老师的话对我来说是非常珍贵的,这个时候给我的鼓励无疑是雪中送炭。”为了帮助贫困学生,刘老师还和当年机博五班的几个同学成建立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