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勤:35年党龄与党委书记工作

35年党龄与党委书记工作

●新闻中心记者 张莞昀

   李树勤,法学院党委书记,这是他到清华学习、工作40年里担任的第三个院系党委书记(水利系、人文学院、法学院)。在清华,像他这样在三个院系担任过党委书记的人恐怕很难找出第二个。

   1965年,18岁的李树勤独自从辽宁西部的一个山村赶到清华,“那时做火车还晕车”。进入清华,蒋南翔校长“又红又专”、“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讲话,对他影响很大。但他当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生就这样与清华、与这种育人思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1969年,还未毕业的李树勤来到三门峡水利工地参加改建工作,并在第二年2月5日加入了党组织,“那是在工地山包的工棚里。开会气氛特别热烈,参加会的有教师党员,也有参加水利培训的当地工人师傅。我们一起入党的有三个人,一个教工、两个学生。”

   1970年3月,李树勤返回清华参加毕业分配,当他听到留校的消息后,“感觉还挺不是滋味。当时我们的口号是‘到边疆去,到基层去,到工矿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当时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送别了奔赴祖国各地的同学,李树勤又回到了三门峡工地。当时,水利系的车间也搬到了那里。李树勤就在车间里做钳工、当车工,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

   1972年,他回到学校工作,但一年的大部分时间还是跑在外面。那时学校提倡“开门办学”,他带着学生们跑陕北、上河南、下湖北,“身上有几个省的虱子,不过对人的锻炼太大了。到现在和工人农民在一起也不会没话说。”

   这段经历也对李树勤后来的工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1997年,李树勤开始主抓法学院(当时为人文学院法学系)的工作。随着学院的建立和日趋成型,办学特色也日益凸现出来。在法学院,最突出的办学特色之一就是社会实践。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来到社区、中小学和街头,进行普法宣传;假期里,他们踏遍祖国各地,融入军营,访问农户。他们在河北固安设立了社会实践基地,到现在已历时三年。学生们了解最基层的人民生活,熟悉法律在农村的运作,给农民做咨询,参加法律纠纷的处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在于价值体系。法律人不知道维护什么样的公平、什么样的正义,不知道自己为谁说话,将是非常可怕的。”法学院学生培养的导向直接面向国家需要。从2003年开始,毕业生到主流单位就业人数一直在50%以上。

   而年近60的李树勤不仅号召同学们下基层,还身体力行,亲自带学生实践。在平时,他则尽量抽出时间,为学生上党课,与学生聊天。

   每年新生入学,他都根据班级和学科的特点准备入学报告;每届新生党员的党课也由他亲自来讲;学生干部的培训也少不了他的身影。抓“实”抓好学生党建工作成为法学院的又一特色。2003年,他倡导建立了党课辅导制度和每年举行一次学生党建工作研讨会,强调“加大发展力度,不是单纯追求数字,而是培养力度的加大”。在与学生的长时间接触中,他发现学生工作最重要的还是思想工作,“学生整体素质如何,世界观、人生观起决定作用。业务再好,全面素质不解决,是很大的损失”。李树勤老师的党课没有空洞的大道理,而且非常欢迎学生争论,“学生思想活跃,追求真理。他们很烦文不对题,抽象而不解决具体问题。我给学生讲做一个党员最基本的ABC,结合实际在理论上说清最基本的东西,和学生一起讨论。大道理讲得再多,基本问题没有搞懂也不行。”

   一个周末上午,李老师刚结束了200多人的党课,下午正准备到办公室工作,在学院门口碰到了正在等他的一位研究生支部书记。支部书记请他和支部同学就讲课内容座谈一下,李树勤老师二话没说,放下手头的工作与同学们讨论了一个下午。

   周末对于李树勤来说通常都像这样不休息。很多已经工作的法学院毕业生还愿意周末到他办公室坐坐。一个在上海工作的毕业生到北京出差,提前打电话给李老师一定要和他见面聊上半小时,工作后的甜酸苦辣一股脑倾诉给他。

   “我体会,党委书记的工作就两条:一是把握方向,二是增强凝聚力。”从最初的几位老师、几十个学生到今年通过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评审,法学院的发展渗透了李树勤老师的全部心血。是他“八下昌平”力邀法学界知名教授加盟,是他将一个个法学人才引入清华。而引入之后的“后勤”工作也是他一手操办的:教师家的下水道堵了他去通,热水器电池没电了他去换,电视有了雪花不能看也是他去修……每件事情都细心周到,每位家属的名字他都知道。“这些老师刚到清华不熟悉,但至少认识我吧。我要为他们服务到家。不要以为这就不是党委书记的本职工作。”

   不仅是在法学院,在之前担任人文学院党委书记的时候,他也这样努力做着。为了让一位教师住上称心的房子,夏日里,他骑着那辆1971年买的自行车带着这位教师的夫人转着清华的各个住宅小区。“有些困难‘心’到了,解决不了,也要解释清楚。清华里能做这些的人很多,也是很平常的。而且,所有这些不是我李树勤一个人干的,关键是有清华大学。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我就是在清华这锅‘老汤’里泡得时间长一点。”

   李树勤就像大家长,先后为三个院系的学生和教师操劳着。但很少有人知道,在三门峡水利工地的车间里,李树勤和工人师傅一起用了一年的时间生产出两套18千万的水轮发电机组,解决了洛阳地区两个村的用电问题;他是文革后清华恢复研究生制度的第一批学生;90年代初即赴国外做访问学者,曾在水利系承担过100多人的大课。

   “您是学水利的,后来却做了人文学院、法学院的书记,您的价值在哪里呢?”

   “我是学水利的。我到这里就是创造好的条件,让学院的老师发挥更好的作用,教好学生。如果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我的价值就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