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贵清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建构逻辑

图片

作者简介:

肖贵清,男,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执行主编。

原文出处:

肖贵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建构逻辑》,《求索》2021年第1期,第5-12页。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回答。其体系建构可以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历史逻辑表现为对世界社会主义500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新中国成立70余年、改革开放40余年历史规律的深邃把握;理论逻辑表现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实践逻辑表现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新时代解决新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

关键词: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构逻辑

历史逻辑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和原则概括,理论逻辑是理论特质和内在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实践逻辑是对时代问题的现实解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系统完备、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也是回应新时代实践发展要求的经验总结。科学把握和准确理解这一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需要从整体性出发,从纵横交错的历史、理论、现实中探寻其建构逻辑。从历史逻辑来讲,它是世界社会主义和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民族复兴和现代化的历史延续;从理论逻辑来讲,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从实践逻辑来讲,它是对新时代面临的新矛盾、新变局、新问题的回应和解答,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从这样三个视角来研究和解读这一思想的建构逻辑,把握其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统一,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统一,与新时代发展进步的统一,有助于理解其历史本源、精神实质和实践特征,有助于更好地指导新时代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实践,有助于我们锚定航线,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进。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建构的历史逻辑

历史逻辑是对历史经验的原则总结和凝练,表现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不断形塑自身的理论样态和叙事构架,构成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总体场景。“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探索过程中,科学把握历史主体和历史事件的规定性和规律性,不断推进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不同时期的主题和国情有机结合的逻辑必然。因此,要从社会主义发展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角度展开研究,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100年的伟大社会历史变革、新中国成立70余年的艰辛探索历程、改革开放40余年的伟大实践中去考察。在这种宏大历史视野中去研究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为什么选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建构的历史逻辑的必然要求。

(一)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曲折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对资本主义批判的思想,自从16世纪初期提出距今已历时500余年。在这一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大视野考察,方可厘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本源和发展脉络。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和两种意识形态相互竞争、相互较量的时代。苏东剧变使得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已经失败,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了不可逆转的挫折,甚至认为“历史已经终结”。但与此相反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和巨大成就,实质表明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和较量已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仍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样本和中国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验、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尤其强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注意吸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就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行走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上,仍处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并且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和生命力。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100年的伟大社会变革

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和现代化是无数中国先进分子的夙愿,汇聚成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在经过多种选择,尝试了不同方案,品尝了无数次失败的苦果之后,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解决不了中国问题,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等形形色色的其他主义也解决不了中国问题。封建地主阶级中的维新派和洋务派、资产阶级等都不能够带领中国走出困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能使近代中国走出民族危亡、国家贫弱的状态,走上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这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论。

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自己最大的利益,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等伟大社会变革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后,肩负起挽救民族危亡、拯救人民于水火的历史使命,开始了不懈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人以勇于担当的历史使命感使马克思主义在东方古老的中国焕发出蓬勃生机,坚持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唯书、不唯上,探索符合自己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巨大的社会变革,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勇于变革的坚定信念破除了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思想和体制障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探索出一条方向明确、个性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证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我们才能取得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新时代要继续加强党的政治、思想、作风等各方面的建设,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革命性,牢记党的宗旨使命不动摇,保证党的肌体不被侵蚀,承担起新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新使命。

(三)新中国成立70余年的艰辛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逐步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新中国成立70余年的探索历程是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一以贯之接力探索的总体进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很短时间内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领导的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虽然过渡的过程存在一些失误,但是这一变革无疑是成功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历史的必然规律。在这一时期通过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新中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很快建立起来,中国在同国际上各种力量的较量中也站稳了脚跟。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分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两个历史时期虽然在具体政策、方针上存在较大差异,但本质上都是统一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提出要以苏为鉴,“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自主探索中国道路,建立起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系列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进步。在邓小平的大力推动下,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变,确保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与此同时,在正确认识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了以初级阶段论为基本依据的基本路线,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也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取得重要进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在苏东剧变、国内发展中累积的矛盾开始显露时,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总结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提出科学发展观,继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事业阔步向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回答时代之问,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四)改革开放40余年的伟大实践

实行改革开放,是对新中国成立后历史经验深刻反思的结果,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们积累了宝贵的成功经验,为进一步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改革开放40余年的伟大实践告诉我们:第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从严治党。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不断前行的最根本的保障。有了这一坚强的领导核心,才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重大风险挑战的情况下,站稳脚跟,化危为机,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既不封闭僵化,也不改旗易帜。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放在第一位,不断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各种问题,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才能真心赞成改革开放,才能不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第三,坚持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改革成功的根本保障。要不断强化问题意识,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第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起来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从中国的实践出发,主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新路,才能取得改革开放的胜利。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在选择正确道路的基础上,制度的健全显得尤为重要,要建设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第五,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统筹发展和安全,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动国家的发展,唯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根本,实施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既要坚持问题导向大胆探索,又要保障社会的稳定,稳中求进,防范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理论桥梁,是历史规律性的全面演绎和历史必然性的充分体现,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建构的理论逻辑

理论逻辑是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定性以及内在要素之间的必然性联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发展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创了理论创新的新境界。作为一个科学严谨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自洽的理论逻辑。

(一)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活水源头。把握这一新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理论体系,必须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视野中进行认识。

坚持马克思主义即是要坚持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根本是坚持其活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这一活的灵魂,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更加宽广的未来。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伟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立场一直没有变,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的态度一直没有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而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一直没有变。

邓小平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的“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会失去根本,理论创新就没有了源头。同时,“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没有丢掉“老祖宗”,而且继承、丰富和发展了“老祖宗”。中国共产党既把马克思主义书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又将马克思主义书写在生动的实践当中,不断推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创新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以往理论创新的基础之上,强化问题意识,借鉴吸收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回答时代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总结实践中的新鲜经验,实现了理论创新的又一次飞跃。

(二)理论内核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理论的核心决定理论的特质或根本性质,规定理论发展的根本方向,是理论充满活力的根本原因。实现全体无产阶级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任务。把理论的落脚点放在人民立场之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是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理论内核,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迸发出巨大的理论力量,才能在面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局面时发挥出理论的指导作用,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只有拥有这样的理论内核,这一思想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当之无愧地被称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放在治国理政的第一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针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还老百姓一个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我们党正是把人民立场作为自己的根本政治立场,在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了新思想。

中国共产党也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并不稳定,世界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甚嚣尘上。但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始终站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的正义一方,积极为世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不再是国际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努力参与到全球治理当中。中国提出要为世界谋大同不是要强制输出中国模式和方案,而是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原则,寻求与其他国家共同发展的道路。

(三)理论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只有坚持以之为理论主题,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对其进行丰富和发展,让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获得成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基于中国特殊国情进行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性在中国实践中的生动体现,从本质上讲,它是根植于中国大地的科学社会主义。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但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结论,不仅专注于中国当代的基本国情,而且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着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特质性和实践逻辑性上将其规定为一个统一整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理论视野,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完成了包括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一整套的理论构建,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又是解决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实践创新成果。

(四)理论框架是“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其主要内容由“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构成,分别从理论建构和实践指向两个不同层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经验进行了全方位概括。“八个明确”是发展目标和行动总纲领;“十四个坚持”是行动的基本方略,是完成行动总纲领的基本路径。两者有机融合、相互支撑。“八个明确”重在对理论创新的概括,在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全方面的思考,是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进行的明确阐释。“十四个坚持”重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高度凝练,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进行全面总结,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来形成的基本原则、基本经验的逻辑展开,进而升华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是对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实践要求进行的科学解答。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系统科学、完整统一的理论框架,成为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根本指南。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建构的实践逻辑

实践是理论之源。任何一个时代的理论创新,本质上都是对这个时代发展主题的回应,或者说是对时代所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的科学解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实践发展有其固有的逻辑,遵从客观实际、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解决实践提出的问题,新思想才能站稳脚跟,才能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成熟完善。因此,实践逻辑是对回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实践活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的概括。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回应时代诉求,直面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变局和新问题而产生的,既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也在对实践要求的回答中不断发展完善。

(一)着力解决新时代面临的新矛盾

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根植于一定的时代发展条件。探寻理论的实践逻辑首先要确立实践发展的历史方位,结合新的时代发展分析新的社会矛盾,解决新矛盾带来的新问题。“新时代”是一个时空概念,既是对当今中国基本国情和发展方位的重大判断,也是对实践发展时空和场景的定位,既是新思想回应时代诉求的逻辑起点,也是新思想的实践基点。从其时空特征来看,“新时代”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阶段。

新时代我国的基本国情出现了新的变化,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也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其中最根本的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焦点问题;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需要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上升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必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经济发展要从以前追求高速增长阶段转变到高质量发展阶段,不仅要加快民主法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民生保障水平,而且要提供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我国已经不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不能够改变我国仍是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事实,而是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在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得更好。由此观之,实践逻辑的展开建立在对我国新的历史方位的精准把握和对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变化精准研判的基础之上,是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的总体思考,进而实现对实践探索的新的经验的科学总结。

(二)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我国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如何迎接这一大变局,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处理好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和较量,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新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变化,以深远的世界眼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当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始崛起,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重要性不断下降。国际政治力量对比也发生明显变化,中国正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多极化格局加速形成。在国际治理体系方面,协同共治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由一个或几个国家主导国际治理的局面不断改观。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跃升的条件日益成熟。世界各国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紧密,人类越来越形成一个利益攸关的共同体。但是世界仍充满着不确定性,世界呈现出深刻复杂的变化,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逆全球化的浪潮不时涌现,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不时发出刺耳的声音。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陷入深度低迷之中,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国际上围绕制度话语权的竞争日趋激烈,民粹主义、民族主义沉渣泛起。全球治理体系正在深刻变革,全球治理任重道远。国际热点问题不断增多。虽然如此,和平和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世界各国人民仍然期盼开放包容、互利合作的大国关系,在这种形势下,人类发展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新的理念。在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密切联系,全球化日益加深,很多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携起手来共同解决,个别国家背离世界发展趋势,奉行冷战思维,搞强权政治,恶意打压别国,虽然会一时得逞,但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不会成为世界的主流,也不会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支持。只有用长远的全球视野看待世界发展,构建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实现世界的长久和平繁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只要坚持沟通、真诚相处,‘修昔底德陷阱’就可以避免。”我们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其作为处理中国和世界关系的指导思想。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中国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努力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新秩序,为世界和人类的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

(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践逻辑要求对实践问题进行深刻解答。一个国家的发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面临不同的重大实践问题。“我们还面临很多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的难题,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都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正确审视世情国情党情,坚持问题导向,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新的变化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才能不断科学解答时代问题,这是实践逻辑得以展开的应然要求。

新时代的到来,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既要健全我国的制度体系,也要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70余年伟大成就的取得,是因为我们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已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出重要作用,但还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不断进行完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于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多方面的制度安排。治理体系建立在制度体系的基础之上,是相对于制度更为具体的、解决实际问题并完成具体目标的体制机制。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而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既要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以及建立在制度体系基础上的体制机制,又要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现代社会的发展愈加复杂,国家治理能力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要明确治理主体的责任,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增强领导干部的制度意识和治理能力。

必须明确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确保党始终能够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坚强核心的作用。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的稳固。党的建设是国家治理取得成效的根本前提,也是党在新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能否始终如一地保持其先进性,保持其初心和使命的连贯性和统一性;能否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加强自身的执政能力;能否克服自身肌体的腐败等,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加以解决的现实问题,这关系到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稳固,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因此,要遵循执政党的建设规律,科学回答如何加强执政党建设这一重大问题。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世界上许多国家政党兴衰成败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新时代,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不断增多,党的建设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中国共产党人要时刻牢记初心使命,以伟大的自我革命精神,全面从严治党,永葆党的生命力和活力。要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制度事关根本,要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始终把党的制度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因排版需要,注释从略,请参阅期刊纸质版原文。)

来源:求索杂志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