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贵清:“赶考”视野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949年3月,在即将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时,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些话是对“赶考”初心的生动写照,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不忘根本、勇担重任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仍要不断“赶考”,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对历史的庄严承诺,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赶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评价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但这不是终点,而是又一场新的“赶考”的起点,我们应该认真总结经验、不忘初心和使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努力在新的大考中交出合格的答卷。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 “赶考”的重要里程碑

1949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对于刚刚取得革命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夺取全国政权“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首要任务,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大考”。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赶考”与“四化”目标的提出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思考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问题。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就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指出,“巩固的经济”,“进步的比较现时发达得多的农业”,“大规模的在全国经济比重上占极大优势的工业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交通、贸易、金融等事业”,是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基础。他还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共产党人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感受,对于建设一个强大的现代化的国家有着强烈的愿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之上,开始擘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蓝图。经过酝酿,1953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和确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总路线是基于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国情提出的。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还是一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贫穷的农业国,在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方面基础还十分薄弱,“还是不能自己制造汽车、拖拉机、飞机,不能自己制造重型的和精密的机器,没有现代国防工业的国家”。因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力图改变国家的经济落后状况,“在经济上由落后的贫穷的农业国家,变为富强的社会主义的工业国家”。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1954年9月,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词中,毛泽东提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还是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即“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四个现代化”概念的最初表述。

1963年1月,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形成了对于“四个现代化”概念的完整表述。1964年12月,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他指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四个现代化”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内涵与主要目标的认识和思考,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方向。

(二)改革开放以后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赶考”的延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共产党正视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忘“赶考”初心,继续“赶考”征程,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1978年12月,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

1979年12月,邓小平同来华访问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探讨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时,第一次提出“小康”的概念:“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邓小平认为,中国在20世纪末达到的现代化水平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因此他认为,“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在这里,邓小平提出的“小康”概念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小康”是现代化语境下的概念,和“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一脉相承;第二,“小康”是中国国情语境下的概念,是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方案。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的提出,成为指引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按照邓小平的设想,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即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四大提出:到20世纪末,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将迈上一个新台阶,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原定比1980年翻两番的要求,人民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党的十五大对“三步走”战略作出了更加具体的规定,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〇〇〇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命题:“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七大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努力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新的要求”,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就赋予了“小康”更高的标准和更丰富的内涵。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时代的一次大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作出了新的部署。201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今后五年党和国家各项任务,归结起来就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在这次全会的讲话中指出:“现在,这个时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历程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要从“转方式”“补短板”“防风险”三个方面入手,下大气力破解制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

在综合分析国内国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提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并提出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三步走”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为做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从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到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再到“三步走”战略的形成和发展,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对于现代化建设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的“赶考”历程与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一脉相承。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赶考”交出一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答卷,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新的“赶考”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赶考”过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赶考”初心的彰显

“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初心和使命。

(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赶考”初心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在与黄炎培就“历史周期率”的问题进行“窑洞对”时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正如毛泽东所回答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所建立起的政权就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出现了淡化,出现了一些脱离群众的现象。对此,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当中。努力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正是邓小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1985年,邓小平在谈到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不同之处时特别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国家拿的这一部分,也是为了人民,搞点国防,更大部分是用来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和科学,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显著提升。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

(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赶考”初心

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见证了国家因国力衰弱而被人欺凌的屈辱历史。在党的二大的宣言中,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的目标。在漫长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建立起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彻底改变了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社会面貌。1955年,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在这里,毛泽东突出强调把“富强”作为新中国的主要奋斗目标,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的挫折,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邓小平认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不是“贫穷的社会主义”,而是“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准确把握国内国际形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习近平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步,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想,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赶考”初心。

图片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继续“赶考”的新起点

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我们要在深刻认识和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辉煌成就和重大意义的基础上,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新的“赶考”的起点,戒骄戒躁、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新的“赶考”征程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系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也标志着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征程正式开启,兼具“终点”与“起点”两重含义。“十四五”时期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的历史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够实现的,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需要一步一步走、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向前进。面对即将开启的新的“赶考”征程,中国共产党必须保持“赶考”初心,在新的征程上不断赢得新的胜利。

(二)深刻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赶考”经验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在历史中总结经验,为未来提供借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经验,比如,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等等,对于这些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我们要深刻总结并将其运用到下一阶段的“赶考”实践中。

(三)牢记“赶考”初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维护人民的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至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没有忘记“赶考”初心,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汇聚起了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磅礴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赶考”仍在继续,要想赢得新的“赶考”的胜利,必须认认真真地倾听人民群众的意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泛凝聚起磅礴向前的伟力。

图片

作者简介:

图片

文章来源:《党的文献》202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