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凡学子的倾诉

一个平凡学子的倾诉

胡似徽(1961 女)

  我是一个普通的清华毕业生,毕业近40年来,没有突出的成绩可向母校汇报,本文只是对母亲的倾诉,说说心里的话。

  我是电机系高电压技术专业61届毕业的校友,由于学制延长,于1962年春毕业。翻出当年的班集体照,三年经济困难的阴影从同学们浮肿的脸上依稀可辨。就在这种情况下,受母校多年理想教育的我,在毕业分配志愿表的三个志愿上都填写了“服从祖国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要知道,当时我能找到留在北京的充分理由,我班不少同学也都留了京。最后,我这个江南女孩子被分配到了东北边陲冰城哈尔滨。我义无反顾地到单位报了到,从此和哈尔滨结下了不解之缘,东北成了我的第一故乡。

  回想我在皖南家乡的中学时代,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56年,我成了家乡那所中学第一个也是那届唯一考上清华的人。经过五年半清华的学习,分配到了东北。而我们中学考上北京其它高校的同学,毕业后几乎都留在了北京。说来也很奇怪,这种对比竟对我没有什么心理方面的影响。清华的学生全国分配,条件越差的地方越需要清华学子,在那个年代,在我心里,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当时我就是因为我单位(原哈尔滨电工学院)拟成立高电压技术专业但又缺少师资力量而被分配来的。我们学院地处哈尔滨动力区,毗邻三大动力厂(锅炉厂、汽轮机厂、电机厂)。在这条街上,技术人员不少是南方人,也有不少清华学子。他们和我一样,怀着建设边疆的大志,忍受了初期生活上的艰苦,建设起了一批国内有名的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现在的哈尔滨已变成漂亮的现代化城市。生活用品,北京有的,哈尔滨也都有;北京新有的东西,哈尔滨很快也有;高校教师的住房条件,我亲身体会到比北京还好。所以,我在哈尔滨这辈子,并没有后悔的感觉。正是由于一大批具有奉献精神的知识分子自觉地奔赴落后地区,才能变落后为繁荣。只有把中国的落后地区都变繁荣了,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富强。参与这一伟大的事业,难道不是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吗?这不是清华学子的光荣吗?

  在我退休前40年的教学生涯中,曾先后多次获得院优秀教师奖和黑龙江省教委颁发的优秀教学工作者奖,这是与我在清华所受的影响分不开的。清华的五年半学习中,特别是头二年的基础课学习中,亲自领教了老师治学的严谨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还记得物理实验报告不合格要重做,机械制图不合格要一遍遍重画。到了高年级参加专业的勤工俭学,专业老师特别和蔼可亲,对我们学生特别爱护,这些都给了我一生的影响。在我当老师后,我就是以母校的老师为楷模,在我们这个教学水平不大高的部属院校中参与倡导老师严谨治学、严格要求学生和热爱学生的风气。在清华,我切身体验到:一个刚考入大学的中学毕业生就好象是块尚末雕刻的玉,大学的几年教育能把他们凿成一个美丽的雏型,毕业以后靠他们自身的努力才可能成为一个闪光的艺术品。大学几年的教育会影响年青人一生的生活道路,这是关键性的。这让我在40年的教师生涯中尽力对学生施展好的影响。

  另外,在清华养成了重视锻炼身体的习惯,生活有规律有效率,有业余爱好,这些都让我受用终生。

  1991年我的丈夫得了多发性脑梗,瘫痪失语,经多次住院治疗,直到2000年去世。这十年是对我的体质、工作效率和生活情绪的严重考验。

  由于一入清华就受到马约翰教授要重视锻炼身体的教育,使我这一生都喜欢运动。这让我在50岁以后至今仍有一个较健康的身体,经受住了这十年超常的体力上的磨炼。

  我在清华养成了生活有规律、有计划利用时间的习惯,工作效率较高。这使得我这十年中除了规范地侍候病人还能满工作量干工作、上课、搞课题、带研究生、写文章、出版教材。

  在清华期间,我曾参加了学校文工团合唱队和小合唱组,许多中外名歌在我的人生中展现了一个美学领域。喜爱音乐使我在这十年中仍能保持乐观,我常在茶余饭后为我的丈夫唱歌跳舞,让他高兴,也让自己忘却烦恼。

  这艰难的十年,是什么力量在鼓励着我?因为我没有忘记我是一个清华的毕业生,记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

  母校给了我理想,老师给了我榜样,清华还教会我应如何去面对生活。这些都使我对母校充满眷恋之情。毕业后很多年,我还多次做梦又回到了清华园去深造,走在校园的路上,让我兴奋不已。

  在清华学子中,有不少不平凡的精英人才,多数还是平凡的工作者(我即属其中之一),但在平凡中,绝大多数人还是透出清华人的不平凡之处。

  我祝福母亲成为真正的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培养出更多的既有远大理想又受过严格的专业教育、有创新精神和健康生活情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