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清华人的责任

创新是清华人的责任

骆小红(1989)
 
     一天上午,与校友总会的两名学长进行了畅谈,忽然意识到从清华毕业已经13年了,自己已经从青年学生变为企业科研的骨干,对比同班同学,我是仍然在国企中从事科研开发的少数人之一,这次短暂的座谈让我有机会对大学生活进行回顾,也促使我对毕业后的工作进行反思。我的体会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创新也是清华人的责任。
 
     我是1889年从化工系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的,可以说是自己选择了乐凯。从此在乐凯一干就是十多年。经历了风风雨雨,体验了枯燥、寂寞的探求,也为暂时的成功欣慰过。如今已经能够从容面对并从事在其他人看来有些不能理解的企业科研开发工作,发挥自己的智慧。
 
     进入乐凯,最早在有机合成车间实习,第二年进入研究所从事高速彩色胶卷的研制开发。感光行业是较为特殊的一个行业,从普通院校毕业的本科生要想从事科研开发,特别是技术含量最高的新型高速彩卷的研制开发,都得从头学起,积累必须的经验和学习掌握各种操作技能,一般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
 
     我先是参与高速彩卷BR400的研制开发,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学习相关知识,熟练掌握多种操作技能。1993年开始从事新一代高速彩卷GBR400的研制开发,关键技术与原来比较可以说是全新的,因此存在很多不可预计的因素,风险很大。企业要求的是尽快出来产品上市,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提升企业形象,没有太多时间让你慢慢学、慢慢研究。因此矛盾更大,风险也更大。但是作为一名清华人,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国家服务。经过几年的努力,完成了GBR400和GBR200的研制开发工作,进行了放量过渡试生产。而创新也成了工作中的主旋律,让我体验到了她的艰辛与快乐。其中就有很多我国的“第一”。如首先合成了多层结构不同粒径的实用T-颗粒乳剂;首先合成了不同粒径的适用于高速彩卷的核壳T-颗粒乳剂;解决了T-颗粒乳剂化学增感和光谱增感的稳定性问题;首先采用了光谱增感染料的分散体加入替代醇溶加入工艺,消除了该工艺环节的环境污染,降低了生产成本,后来在此基础上发现了大量增感染料在水溶液中的聚集态现象(染料分子在水溶液中的自组织行为),该工艺已经申报专利;首先采用高温快速光谱增感工艺;复杂的T-颗粒乳剂的特殊涂布组装技术;解决了复杂的T-颗粒乳剂的生产放量中的多种难题,等等。这些探索和技术的积累为企业后来的科研开发和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新产品的开发和原有产品的升级换代打下坚实基础。
 
     2001年,我进入了工程室,从事分散技术的研究和工程化研究。一年多来,充分发挥创新精神,不仅建立了工程中心的分散研究实验室,还开发出彩色相纸成色剂无低沸点溶剂的新型分散工艺,既能消除低沸点溶剂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工人健康的损害,又能够较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该工艺应用到现有配方中还能够大幅度降低油乳的颗粒粒径,使纳米级油乳的制备成为可能,该工艺正在申请专利。
 
     目前开始从事纳米技术与传统照相材料技术相结合的探索工作。面对数码成像的巨大影响,传统照相材料行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十年后我们靠什么生存?”是我们每一个照相材料行业的科研人员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对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尤其突出,因为,十年后我们还未到退休年龄,正是干事业的时候。从现在开始准备,不管对个人还是对公司都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须考虑的。通过近期的一些工作和交流、学习,初步找到了一些线索,即感光材料行业从目前看仅仅是生产感光材料或者提供影像服务,但实质上它是一个膜和纳微米材料制造者。因为胶片的片基是高分子膜,包括流延法的三醋酸纤维素片基和涤纶片基,能快速、高质量、大批量生产各种规格的膜;胶片的感光层是涂布的感光药膜,能以100米/分以上的速度一次涂布干燥厚度精确到10-4mm十多层的不同配方、不同性能的感光材料,相对来讲,我们的成膜技术非常先进,而且能够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这为纳米材料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另外,感光乳剂制备技术是古老而现代的纳微颗粒制备技术,其技术的先进性和工艺的成熟性在将来的纳米材料制备和应用方面大有用武之地。能够看到这些,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勇气,这既得益于长期的科研工作也和清华的培养分不开。
 
     清华的学习和教育,如何让自己具备了创新的能力和意识。我的体会是:母校严格的要求、浓厚的学术气氛和自由的探讨、交流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比如学位论文的严格要求和奖励机制使我们不仅要认真踏实做实验,还要敢于创新,设计新的实验、装置等;在工厂中真刀真枪的实习要求我们既立足现实又要革新;面对新的思想和学术观点的热烈讨论(如我参加了潜科学讨论会)就使我们开拓思路,勇于创新。作为工作十多年的校友,特别是能够在国有企业中从事科研开发十多年,我的体会是,清华大学作为我们国家工程师的摇篮(我入学的第一天,来到宿舍楼时看到的最醒目的标语,所以至今不忘),清华的毕业生承担着国民经济创新发展的重任。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创新对企业来讲已经成了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了,所以乐凯有江总书记的题词“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而清华的毕业生更是责任重大,因为清华的毕业生只要到了企业,都会成为科研开发和管理的骨干。所以对学校来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应该作为主要工作。
 
     具体有几点建议:一、增加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讲座、实验等;二、举办多种前沿领域的讲座,特别是正在兴起的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方面的讲座等;三、对于国家重大的政策,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政策,颁布实施时能够让学生及时了解,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现在回想起来,在我们毕业时国家出台了不少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科学技术政策,但是对我们毕业的选择影响很小,当时很少人能够意识到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因此留在中关村的同学很少,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四、激励学生在毕业论文、实习和其他实践环节进行创新;五、请有实际经历和创新工作的校友回学校与同学交流座谈;六、设立创新基金,奖励在创新方面有突出成绩者;七、条件成熟时设立创新研究会,统一协调管理有关创新工作,并开展创新教育研究;八、加强培养工科学生的经济方面的思维和知识,培养学生对科研开发工作进行成本分析、创利分析的初步意识和能力,也就是说培养科研人员的商业意识。
 
     面对清华又变成了留美预备学校的疑问,咱们的校友、最年轻的院士马明伟博士为我们做出了榜样!马明伟博士在国外同行面前说“你不懂,我可以教你!”的话激励每一位清华人。为了国家,为了自己,也为了清华,不仅要健康工作五十年,而且是创造性地工作五十年。
 
(《清华校友通讯》复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