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笔清华园

闲笔清华园

陈燕(水利系1997级学生)
 
     清华曾是我童年的一个遥远的梦,她偶尔闪现,却难以捉摸。在我们那儿一个小城镇,每年能考上清华的,多则三个,少则没有,可谓凤毛麟角。每每有谁高中,不免成为乡里邻里争相传颂的对象。这时我总是恨不得伸长耳朵听个够,恨不得马上亲眼见一见那些“天才”们。可梦想终归是梦想,虽然占据着我心灵的一角,但那时我只能用一种敬畏的心情对待她罢了。
 
     梦想开始的地方是高中。刚跨入这座当地的重点中学,就见到光荣榜上赫然写着三位被清华录取的同学的大名,其中一位师兄以全省第四的成绩傲视群雄,这在当时可轰动一时。记得那次我在光荣榜前伫立了很久,一种很微妙的感觉涌上心头,用父亲后来很得意的一句话:“这小家伙,一进高中就瞄准了清华、北大这两所学校。”嘿嘿!没错,厚望之强烈,只有我最清楚,凡是与清华有丝缕联系的话题都紧紧吸引着我,并自得其乐。为了树立目标,我曾经在一张挂历背面挥毫写下几句勉励的话,贴在床前,默诵于心。有时亲戚来了,凑过去瞧瞧,不免咂咂舌头,我却一副不以为然的表情。这张挂历一直到我被录取后才取了下来,这才发现挂历上可是大名鼎鼎的费雯丽。嗨,真委屈她了,后来在清华图书馆看《Gone with the wind》时,我这样打趣道。
 
     刚入清华时,我确实有些忐忑不安:清华是什么样子?我去过南京师范大学,一座古朴秀丽的花园式学校,我想清华大概也是如此吧。可一进校才发现这里的建筑风格很不是这样,颇为西洋化。我当时参加了新生的干训班,比其他同学提早一个月进校,当时只觉得校园里处处树木葱郁,而人好像并不多。清华实在太大了,头三天我居然分不清东南西北,连回宿舍都要问路。干训班里同学大多来自大城市,个个能力很强,有很强的表现能力。我不禁自惭形秽,像丑小鸭似的,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一次我把“修车”说成“修窗”,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当时真恨不得找个缝钻进去。就这样,初入清华,短暂的兴奋与得意后,磕磕绊绊便随之而来:学习、生活、社会、工作、与人相处……
 
     在干训班辅导员就说,清华人个个都挺强,每个人都有一段光辉的历史。这是事实,一进校,个个如“生猛海鲜”,八方精英汇聚一堂,竞争是极其剧烈的。学习上尤其如此。第一天上课见到主干道几乎人满为患,热闹程度不亚于王府井大街。我吓了一跳:怎么这么多人!后来则习以为常了。大一新学期刚开始不久,差不多人人如遭迎头一棒:课堂教学与中学相去甚远,太吃不消了。一节大课,老师那边如江河直下滔滔往下讲,一开始还有那么一些人跟着应声;再往后,稍一走神,如坠雾里云里,无所适从。再听老师那边说什么欧拉运动方程、拉格朗日法、亥姆霍兹速度分解定理一大堆,费力得连名字还未反应过来,老师又开始讲例题了。如果此时你看到前排有那么几个“牛人”正频频点头示意或某某某脱口而出给老师一个正确答案的话,顿时便觉太受打击,一切恐惧可怕的感觉便包围了你,心里像做了贼一样发虚。剩下的时间进而便在怀疑与痛苦中煎熬,等铃声将你惊醒,才发现老师已飘然而去,黑板上赫然留下一堆作业题。再看周围,或者是同样的面露困惑,两眼迷茫,或者大梦初醒,两眼惺忪,只有少数清醒的不动声色。久而久之,“课堂杀手”就消磨了大多数人的激情,繁重的课业负担迫使课堂成了“补觉”的好时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善于发现规律再不为课堂听不懂而发愁,考试周“48小时通过法”大显身手,一学期没怎么摸的书在一两天内以考点为指南搞定没准还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这些确是事实,也是学校教学体制的一些弊端带来的。重考试轻实践,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等导致了一些浮躁和急功近利。当然这种弊端不独清华存在,也是整个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弊端。
但总体而言,清华人是踏实的,“行胜于言”的格言代表了大多数清华人的骄傲。同时学校强调基本功,因此本科的基础课是无法让学生获得轻松的。
 
     刚入大一,还没从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解脱出来,便一头扎进了更加忙碌的课程中。一节课压着一节课,下完课忙着找自习教室,晚上大多数同学总要坚持到教室熄灯后才离开,作业多的时候只得在楼道里“借光”。记得当时辅导员晚上必做之事是:深夜一两点检查宿舍,有谁还在“秉烛”夜战难免批评一番,而同学们则一肚子委屈:谁叫作业这么多呢?临近考周,楼长的台子前人满为患,围满了同学,赶作业的、复习的,坚持一两个小时才肯散去。这几乎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清华人爱学习的比比皆是,新生尤其如此。有时一个宿舍除了早晚见个面,其余时间都各奔东西,整天来去匆匆,典型的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清华女生之刻苦更是出了名。班里踢球,班里的女同学从教室准点赶到操场,为球队加油助威,比赛一结束,女同学又立即骑车飞一样直奔教室而去。俗话说:“巾帼不让须眉”,解微分方程、背外语单词……女生们可样样精通。
 
     6∶1的男女生比例使清华女生成了校园中的特殊群体,女生话题也一直是校园里议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每到新生入学的几天里,听得最多的是“今年有多少女生?”跟外面的世界相比,清华女生是朴素的、勤奋上进的,她们有自身的优势。她们的学习成绩可以让男生们汗颜,以至于男生们不得不惊呼:怎么年级前几名都是女生?她们爱美,但不刻意追求外表,因为无暇顾及;她们很少在花前月下漫步,她们懂得思考,有洞察力,于是更多地选择了实实在在度过每一天。就是这样一群清华女生,纯朴而不失可爱。
 
     只会学习的人是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清华的人也绝对闲不住。有的人选择“双肩挑”,在学习负担下又干一定量的社会工作;有的人热衷于科创,组成团队研究一项产品方案,或是创办学生公司;有的人埋头于“G”、“T”,一心一意准备远渡重洋,继续深造……在清华优秀的人太多了,很多人可以同时承担很多重任,并干得有声有色。一位特等奖学金获得者,身兼数职,整日忙碌而学习成绩则始终保持年级顶尖水平,在同学中享有极高的威望。问及他成功的原因,他谦虚地笑着说:“其实做人始终是第一位的。做许多事之前只有认识清楚了才能有可能做好。要懂得选择什么,放弃什么。”事实正是这样,许多优秀的同学首先表现在做人上的成功,而不仅仅只是拥有较强的个人能力而已,这无疑是重要的。
 
     清华是座理工科气氛很浓的学府,人文气息不足。学生接受的人文艺术熏陶很少,一方面是学校提供的机会很少,另一方面由于种种物质诱惑,同学对此兴趣不浓。一次我去民族文化宫去看浙江小百花演出越剧《西厢记》,几位老戏迷得知我是清华的学生时,竟十分惊诧:“清华的学生也爱看戏?”在感到好笑之余不免心中一阵失落,却难以找到很好的解释。后来在艺教中心看话剧专场演出,席间主持人请中央戏剧学院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讲话,给了我极大的震撼。老人家说:一些教授六七十岁连芭蕾舞都没看过,搞了一辈子学术,研究得越来越深,越来越细,最后懂得的只剩下牛角尖那么一点东西,实在太可惜了;一个科学工作者没有人文艺术的熏陶怎能插上想象的翅膀?老教师讲得神采飞扬,风趣而极富感染力,话音未落,早已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我想。欣赏高水平的艺术不难,只是培育这一沃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需要学校的支持,同学的努力,齐心协力才能使清华园重现昨日人文荟萃的辉煌,因为世界一流大学不光是工程师的摇篮,也应是各类大师的摇篮。
 
     暑假带领一群外地中学生游校园,一位学生在后来的信中说:“我被清华深深吸引了,不只因为她的美,更吸引我的是她的博大精深。”我想他是对的。“清芬挺秀、华夏增辉”,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不错,这便是我心中的清华园。
 
(《清华校友通讯》复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