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辅导员制度”建立50周年---不竭清华源

纪念“辅导员制度”建立50周年---不竭清华源

李凤玲(1975)
     李凤玲校友曾任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朝阳区区长;现任中共北京市委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委员会主任,北京经济技术投资开发总公司总经理;现任清华大学电机系兼职教授。
 
     清华是我的母校,电机系是哺育和培养我的地方,也是我学习和事业的起点。二十多年来,无论开始在母校的工作,还是现在所从事的领域,自己的事业和精神总是维系着清华,清华是我的不竭之源。
 
     由于“文革”,我作为一个先当农民后上大学的“大”学生,入学时已快24岁了。按现在的学生年龄推算,应该进入攻读博士学位阶段。经历了缺少“知本”的艰苦锻炼又幸获迟来的清华“学缘”,对于我真是有一种如饥似渴,甚至可以说是枯木逢春的感觉。我求知若渴,与时间赛跑,发誓要把被“文革”耽误的时间抢回来,非学无以广其才,在清华这座知识的殿堂里,我学习、工作了21个年头。是母校把我这个大山里的孩子,培养成为硕士研究生、电机系的教授。1994年因工作需要,我调离清华至今已有9年了。我先后变动了几次工作岗位,但是,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无论从事哪方面领域的工作,“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始终激励鼓舞着我。闻亭的凝重、清华学堂的古朴、水木清华的自然、大礼堂的刚毅、图书馆的磁力……一直伴随着我。如果说我的事业有所成就的话,那么,成就事业的基础在清华,是清华大学给予了我智慧的源泉和不竭的力量。
 
     现在回想在清华近二十年一边搞科研、一边做党政的工作,心得还是很多的。南翔校长倡导的“用两个肩膀挑担子”的学生辅导员工作制度一直作为清华大学的优秀传统和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双肩挑”的实践,有助于培养联系群众的习惯和思想工作的能力。我毕业后留校工作,在承担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始终兼任学生思想工作。从学生辅导员、学生工作组组长到系党委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直至在担任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期间仍兼顾教学和科研工作。我的许多教学、科研成果获得了学校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奖励。1991年获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奖;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学校对学生思想工作十分重视,对教学科研工作要求又高。客观地讲,两个肩膀挑担子要挑好是件不容易的事,这是内容跨度大、工作强度高的特殊培养。在同一个时空里,既要同“时代骄子”们讨论、交流、甚至辩论理想、信念、前途、人生、宗教等问题;还要为个别学生解决不应损坏公物、不该打架骂人、面对挫折不能轻生等思想问题;更要在这所最高学府的实验室或科学研究过程中解决自己专业的难题、提高学术水平;压力很大,心理和精力上也时常处于矛盾之中。由于有比较完善的辅导员工作制度的保障,特别是重视“双肩挑”工作的那种氛围,使我克服了许多困难,坚持了下来,并持续了近二十年之久(包括读研究生期间)。回头看那段经历,我认为是值得的,甚至是难得的。当时主要担心的是影响专业水平的提高。确实,“双肩挑”在一定阶段对专业业务的发展必然有些影响,但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也确有在纯专业业务领域内所得不到的收获和提高。这种收获是不容易度量的、是无形的、是积累的、是事后方能感悟到的。除事业心、责任心、敬业精神之外,还有联系群众的习惯,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于不同性质工作的适应能力。时间、精力有限,对谁都不例外。当时,为了搞好工作又力求在专业上取得更多的成就,必然迫使自己在提高效率上下工夫,争取“1+1>2”的学习和工作效果。在长期的多方位的学习工作、实践积累过程中,就不知不觉培养出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和适应不同性质工作的能力。尽管后来社会的角色千差万别,但做好工作所需要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大体是一样的,也许这就是“一通百通”的道理。其实衡量一个领导者是否成功,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他是否正确处理好中心工作和全面工作的关系,解决主要矛盾和其它矛盾的关系,在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坚持抓重点,兼顾一般的工作方法,就会弹好工作钢琴,提高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双肩挑”正是这样一种学习和实践的过程,此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工作,是党的事业需要,也是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只要你认真做好就有成就感。在我离开清华以后,经常有清华毕业的学生来看我,比如去年,两位现在很有成就的清华毕业生(一位在校时曾患严重的心理障碍,一位患严重的尿毒症)把我当作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的人。每到这时,我都会加深认识教师的价值、思想工作的价值。我受益于母校的“双肩挑”制度,也真诚希望母校能继续坚持、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
 
     总结在清华教学、科研、学生工作,以及自己现在所从事的工作领域,我认为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比传授科学知识更为重要。母校在学科教育和思想教育中都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这使我受益非浅。毕业生的差异在哪里?究其根本,不是表面的、看得见的学历和成绩,而是内在的、看不见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方法。特别是在新知识层出不穷,呼唤终身教育的今天,无论在学校读到什么学历,你所学到的知识相对你今后工作中的需要而言都是微不足道的。就知识层面而言,一定程度上的“学非所用”或者“用非所学”是毕业走向社会的青年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但就其思想层面而言则不同,科学的思想方法――决定一个人获得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开拓的能力,是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什么工作,一个人最怕的不是知识匮乏而是缺少科学头脑。拥有逻辑严密的科学头脑的人,会根据环境的变化、工作重点的转移、层次的展开,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和知识结构,进一步丰富内涵,拓展视野,适应社会。这样,就会有能力驰骋于社会各行各业中,慎思明辨的心灵更能把经验转化为智慧,促动创造精神,在顺境和逆境中从容前进,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当然,我们决不能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相互孤立,一个缺乏知识的人也很难有科学的头脑)。
 
(《清华校友通讯》复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