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的难忘
吴剑平(1992)
吴剑平,1987级,曾任水利团委书记,现任清华大学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我于1987年考入水利系,入学后不久就开始做共青团工作,一直到大五担任系团委书记至毕业前夕。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难忘的人和事。
难忘的集体
在水利系的五年,我基本上是同时在两个集体中度过的:一个是由29名同学组成的班集体,我们团支部1988―1989学年度在全校首次等级团支部评选中被评为“甲级团支部”,水工71这个光荣的名字今天还排列在“甲团墙”的最前面;另一个则是水利系团委这个流动的集体,经过连续多年的努力,我们也在1991年下半年首次被学校团委评为“红旗分团委”。这两个集体都倾注了我的心血,我永远为之骄傲;这两个集体都促进了我的成长,让我永远充满感激。
记得在大二下学期,我因为忙于系团委工作而渐渐地参与班级工作少了,与班里一些同学的接触和交流也比当团支部书记时少了。当时的辅导员老师及时找我谈话,指出了这个我自己还没有发现的问题。这次谈话给我的触动很大,让我懂得了处理好两个集体关系的重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与全班绝大多数同学又都回到了自己到系团委工作前的亲密关系,班委会和团支部的干部也经常就班级工作来征求我的意见,我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有什么困难也能及时得到班里同学的热情帮助。
按照惯例,学校都安排毕业班照毕业合影,校系领导都要来参加。到我们年级临近毕业时,我因为留校团委工作而需要在毕业典礼前几天出差,带低年级的同学去四川绵阳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社会实践。这时,班干部如集全班同学在我出差前到大礼堂前面照了一张合影。于我,我们水工71班的同学都有两张毕业合影,一张有我,一张没有我。尽管毕业快十年了,但每当想到这两张毕业照,我就很庆幸自己大学五年能够学习、生活在水工71班这样一个团结友爱进取的集体里面,就会深深感激辅导员所给予我的及时的教育。
难忘的要求
刚入学时,我们年级的辅导员是马振宗老师和四字班的李卫同志。军训回来的第一次年级干部会上,马老师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先给我们讲一通,而是先让我们说说班里同学的情况:有多少人,都是来自于哪些省市,家里经济状况怎么样……正巧我们班刚刚出了一块宣传壁报,壁报上画了一幅彩色的全国地图,把班里的同学家乡都标注在上面,所以我们班的几个干部很快答上马老师的问题。十几年后的今天回想起来,马振宗老师当时提出的要求朴素地反映了校系对学生干部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党组织对所有党的干部最基本的要求:干部首先要了解群众、关心群众。
在参与系团委工作以后,我一直努力用辅导员提出的这个要求来鞭策自己和周围的学生干部。为此,当时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就是争取认识全系近600名同学。除了工作渠道经常参加各班的活动外,我还发挥自己兴趣广泛的特点,积极参与系里的各种群体活动,增加与各年级、各种性格特长同学的接触。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能够直接叫出姓名的同学,很快占到全系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熟悉基层、熟悉同学,不但为我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而且更使我懂得了什么是群众路线,怎样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在我任系团委书记期间,为了在“三八”节表达全系同学对女生的祝贺,我和几位副书记在前一天熬夜制作了一件特殊的礼物。1992年3月8日早晨5点过,我们几个来到当时全系女生所住的新斋门口,用署名水利系团委、学生会的“礼物”――“节日快乐”四个大字覆盖了整个宣传栏。中午,系团委女生组组长兴冲冲地到13号楼来,告诉我们“全系每个女生在出入新斋的时候都觉得特别自豪”。我看看几名副书记,大家带着倦意的脸上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尽管水利系那时女生较少,但系里的各项工作一直像这样尽量考虑女同学的情况,注意关心她们,很好地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使全系工作增色许多。
难忘的选择
人生就是一个为了理想不断选择、不断奋斗的过程。
我在水利系的几年,就经历过社会工作的多次选择。校学生会在是当时的学生干部比较向往的地方,我先后有两次到校学生会担任主要干部的机会,但最后都放弃了。因为自己是系团委副书记,因此面临那两次选择时,我都向当时主管学生工作的系党委副书记胡和平老师作了汇报,征求他的意思。前一次,胡老师觉得我在系里工作较短,基层工作还不够扎实;后一次,他向我讲了自己的经历。虽然胡老师两次都让我自己决定,但是他的话却让我学到了面对选择时思考判断的方法,让我拥有了蒋南翔老校长所说的“猎枪”。
大四结束时,系学生组长梁海波老师和团委书记陈刚突然正式找我谈话。开场白是陈刚讲的一段故事:说某系原来有一学生干部,毕业时组织上希望他留校,这名干部表示不愿意;系领导问他是不是共产党员,这名干部不吭声。虽然事先并没说谈话的内容,但陈刚讲到这里,我已经全明白了。从高中毕业报考水利系时我就憧憬将来能够回到家乡搞水利建设,而且当时正值三峡工程上马,这对像我这样的每一名有志于水利事业的大学生而言,简直就是天赐良机。当时我在心里自问:现在我就是那名学生干部,该如何选择呢?短暂的沉默,激烈的思想斗争。有一种声音在脑海里响起:你是七字班发展的第一名党员,组织的需要就是共产党员的唯一选择。于是,我看了看梁海波老师和陈刚,低声却是坚毅地说了短短三句话:“我明白了。要我干什么?我服从!”就这样,我放弃了免试直读硕士而选择了保留学籍两年,后来又因为学校工作需要,从留系工作改为留校团委工作。
工作近十年来,我又面临过多次选择,每次我都会想到自己在水利系的经历。即便是觉得难以胜任的工作,我都会在组织谈话时郑重在表态:我是共产党员,以组织的最终决定为准。于是,我从保留硕士学籍转成了在职读研,从校团委调到了党委学生部,又到了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前不久又从自己熟悉和钟爱的研究生教育岗位转到了学校政策研究室和党委办公室。
有时候,关键时刻的一个选择往往将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过去我虽然只是许许多多学生干部成长道路的上的一颗铺路石,将来也可能最终仍只是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事业底部最普通的一块砖,但既然选择了入党、在大学毕业时又选择了留校,我就坚信青春无悔。
(《清华校友通讯》复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