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坚定了我的精神追求
孙路(1984)
回首往事,在电机系的五年学习生涯是我一生中最值得回忆的时光。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通过在电机系的学习、生活中,从老师、同学、从课堂到实验室一点一滴地融入我的心灵,令我永志不忘。五年寒窗,留给我们最为骄傲的就是面对人生时可以自豪地宣告:青春无悔!
二十三年前,当我们刚刚从中学毕业,面临人生第一次选择时,正值祖国结束十年动乱不久,百废待兴,长期的闭关锁国,“文化大革命”使人们对大学,对教育的回归正统颇有些陌生。我们这些初试人世便是在“阶级斗争”“反潮流,交白卷”中成长的少年更是不知如何选择自己的志向。记得高考前填写志愿时,长辈以一种坚定的口吻告诉我:填清华大学。填清华的电机系,因为清华是中国最好的理工科大学,清华的电机系是中国最好的电机系,于是我以一种庄严而真诚的心情填下了第一志愿,把自己的理想交托给了清华大学电机系。
每当我见到当年的老同学,都忍不住要问:曾记否,当我们第一次踏入清华园时,从南校门一直延伸进来的那条笔直的白杨树林荫道曾让我们年轻的心快乐地在蓝天放飞;曾记否,当我们第一次踏上主楼西侧系馆门前的台阶时,那种神圣感是何等的刻骨铭心;曾记否,当我们第一次扛起丁字尺在清华学堂作第一道制图题时,心中是何等的兴奋,是怎样地憧憬在“振兴中华”的口号中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曾记否,当年在一号楼楼道里围着唯一的一台电视机观看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时,我们这些热血青年是那么的激动,呐喊;曾记否,在实习途中,蜷曲在长途列车的地板上小睡时,我们这些刚入社会的大学生们是如何地装扮着成熟;曾记否,毕业前夕,当我们相聚在往日熟悉的食堂聚餐畅饮时,我们是那么象亲人分别般的伤感,象开赴前线的战友般相互叮嘱!我时常翻开五年大学生活记下的十几本日记,每翻开一页,我几乎能把那每一天的故事都回忆起来,仿佛又看到二十多年前,在清华园,在电机系,我们的青春之旗在高高地飘扬。
每一位在电机系就学过的同学都会有共同的和自己的感受,清华园里那种严谨的校风,那种自强不息的氛围是所有清华学子受益终身的。电机系五年的光阴,留给我一生的教诲就是:为学之道在于严,为人之道在于德。在那五个三百六十天的董陶中,我懂得了只有“清芬挺秀”才能“华夏增辉”;只有“从我做起”,自己才能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当年虽然物质生活还十分匾乏,但我们这一代大学生都有着十分富足的精神生活;当年虽然在教学,实验手段上还十分地落后,但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却都从老师,课堂、书本上学到了坚实的基础课程,奠定了日后为祖国工作的知识基础。
那个时候由于经济拮据,同学们常常只是在暑假才回家探亲,寒假留校的同学较多。于是你可以看到大年三十的晚上,二教的教室里仍然灯火通明,不少同学还在伏案读书。你还可以看到,同学们尽情地享受假期集体宿舍不熄灯的“优待”,忘我地通宵学习。那种校风,那种对知识如干海绵般的渴求,的确是今生都不能忘怀的经历,是今天刻苦工作的习惯发端。
记得有一年的专业课考试,由于那个阶段自己的社会工作较多,没有认真学习、复习,结果成了班里唯一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自己当时的羞愧委实无法形容。但辅导老师王宝玲先生不是用严厉的批评对待我,训斥我,而是整整一个暑假,在教室里一对一的辅导补习。我至今还记得有一个下午,夕阳的余辉斜射进教室,当假期的校园里只有蝉鸣,我敬爱的王老师仍在面对她唯一的学生孜孜不倦地为我讲课、解答。那个暑假,是我一生的回忆,那门专业课是我一生中学过的最重要的课程。王老师以她的为师之道教给了我为学之道。
八十年代初,正是解放思想,打破禁区,改革开放启动的大时代。与此同时,各种社会思潮也在泛动,比如校园的民主竞选、关于“人是自私的”公开讨论,“伤痕文学”、西方哲学思潮等。这些对我们刚刚踏入社会,思想尚未定型又长时期受僵化模式教育的大学生来说,确实是眼花缭乱;面对共和国的历史转型,无可避免地产生了迷茫,困惑,彷徨,怀疑直到激进。我自己就是属于当时思想比较活跃而又迷失了方向的大学生,一度在西方的思潮中沉浮。一九八一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六中全会,对若干重大历史问题作出了公正、真实的阐述。此时,系学生组长李凤玲老师第一个找到了我,在系馆旁的草地上促膝长谈,细心地为我讲解了各种思想的困顿,鼓励我以积极的态度做一个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的当代大学生。八二年初春,电机系组织一批同学奔赴燕山脚下的200号参加党课学习,要求我也参加。正是这次燕山之行,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的人生态度,选择了一个青年人应走的道路。在学习班里,白天听理论讲课,晚上系里的辅导老师和我的谈心,特别解析了存在我头脑中的'三信危机'(对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思想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使我消除了疑惑、回归了真理。从学习班回来,我以平静而严肃的心情第一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自己的人生航道上设立了一盏不熄的明灯。至今我也无悔当初对信仰、对追求的选择。
我们在电机系学习时所面对的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那是一段精神重于物质、信仰高于生活的岁月,而我们一九七九级的同学曾有幸在那段时光里洗礼了自己的青春,见证了自己的成长。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的生活方式和内容不断发生变化,今天的大学生们的视野将更加广阔,知识将更加丰富。但我始终认为:无论清华园里发生了怎样巨大的变化,但不变的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不变的是厚德载物的品格。
而今,我的同学中,有的担任了重要的领导职务,有的成为了教授、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研究院长。有的成为了世界颇有成就的专家、董事长、总裁。我深信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听话出活”、严谨务实的风格将会不断地升华、弘扬。
在电机系的历史中,我们一九七九级的同学只不过是华乐里的一个章节,风华的一段链接,茂盛的一个枝干。时值电机系创建七十周年之际,我只能用一个祝福来表达自己的心愿:期望清华大学电机系在新的世纪伴随着清华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而更加兴盛。而所有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的学子们也将用自己的终身的努力和奉献来为电机系填写她绵延不断的光辉史册。期望所有的同学们都牢记我们的使命:“强国富民,清华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