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华 情 结
奚康生(1967)
十八岁那年,刚刚高中毕业,由于学习成绩较好,当然想考一个知名的大学,外语老师鼓励我考外国语学院,语文老师劝我考北京大学,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清华大学。至今我仍不能忘记我收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激动场面。从此我与清华结下了不解之缘。
还记得妈妈送我到清华上学时的情景,我和妈妈背着背包从清华南门一直走到照澜院,觉得路是那么长那么长,妈妈说清华园真是很大很大,是个大学校。当时我为我考上清华无比自豪。中午时分,我们在爸爸妈妈的老朋友李寿慈先生家中,当时他任清华大学校长助理,见到我和妈妈非常高兴,亲切地鼓励我好好学习,又红又专。现在说起来我是十分惭愧的,我在母校期间可真谈不又红又专。
我是1961年入学的,入学时是6年制,应该在1967年毕业。谁料,在正常的四年大学生活后,1965年参加“四清”运动,1966年又开始“文化大革命”,直到1968年。由于我爸爸被打成叛徒,我只好背井离乡,远赴新疆石油管理局。算起来,我在清华求学整整七年,按现在的情况至少是硕士毕业生了,但我们仍然算本科毕业生,实际上我们真正上课也才四年。
无论怎样,四年的正规教学使我受益终生。毕业34年了,由于种种原因,我不算是个成功者,也没有辉煌的成果,但是我无愧母校。34年中我从事过各种各样的技术工作,每换一个岗位,我都能较快进入角色,最终都能称上业务骨干,这不能不说是清华培养的结果。
1990年,我的儿子在全国数学联赛中获奖,十至十一月间,南开、复旦、浙大等知名院校纷纷来电来函表示愿作为保送生接收他。经家庭会议协商,我们还是决定上清华。在葛长华、陈效中等老师的帮助下,我儿子在1991年如愿进了清华应用数学系。
现在我的家庭中,有7个成员,其中就有5个清华人:我和老伴、女婿、儿子、儿媳都是清华毕业。我俩是61年入学土建系。女婿是81年入学水利系(硕士)。儿子及儿媳均是91年入学,分别为应用数学系及建筑系,后来都到美国深造。说起来很巧,今年是2001年,我们5人分别入学40周年、20周年及10周年。我的女儿在89~91年期间在杭州清华科技服务部工作,很多杭州校友都认识她,当时的秘书长李路戏称她为半个清华人。因此我家的7个人中除小外孙外都与清华挂上了钩,但愿15年以后,小外孙也能成为清华人!
浓浓的“清华”情结,使我在清华大学杭州校友会副秘书长的岗位上一干就是8年。8年中我结识了许多老一辈的清华人,也认识了许多小字辈的清华人。每个人发自内心的“清华情”深深感动了我:凡是校友会的事情,绝大多数的校友都会关心、都会帮助;无论多大的领导,只要工作能安排,校友会召集的会议都能参加;很多校友都把校友会当成“娘家”,一到娘家就感到亲切、舒畅……“清华”二字的凝聚力如此之大,是非清华人难以理解的。
校庆90周年之际,怀着深深的清华清结,祝福母校兴旺、发展,早日建成世界第一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