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化工系第一班

西南联大化工系第一班

朱康福
(一九四二化工)
 
     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三校中仅南开大学有化工系(始建于 1931年)。1937年秋三校在长沙组成临时大学时,南开化工系师生都去重庆,在重庆大学化工系借读。1938年“临大”迁至昆明并定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后,南开化工系师生迁入并正式组成联大化工系。1938年夏招收一年级新生,并有十位学生,包括陈德昌、汪家鼎、林凤清、黄乙武、余贻骥等转入本系二年级。迄至1945年的八年间,化工系共招新生约221人(据《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中附录部分名单统计,下文引用该书时,简注为《校史》)。其间不断有转入、转出该系的。据《校史》材料统计,1938-1946年毕业生共8l人。其中,在校时用“南开学号”(用“N”标志)者11人,联大学号(用“A”标志)者69人(已包括“应征译员”),其中黄乙武是清华学号。
 
     抗战胜利,三校北返,化工系教授中已有好几位离校,如前系主任苏国桢先生已去美国,当时系主任谢明山先生应聘去台湾接收敌产,潘尚贞先生去重庆大学任总务长,等等;其余教师及42位在校学生分发到南开大学,原南大化工系主任张克忠先生回校任系主任。而清华大学在1946年组建化工系,曹本熹先生、张怀祖学长等都是该系主要教授,并有联大先修班同学4人进入该系。1952年院系调整,南大化工系成建制地划归天津大学,而清华化工系绝大部分教师与学生则转入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因此联大化工系存在时间虽不久,却是上继南大化工系1931年以来的传统,而下辟清华化工系、天津大学化工系以及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等的基础。
 
     化学工程作为独立学科的历史并不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相应工业的发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创建化学工程系。当时中国工业落后,侯德榜先生创始的“侯氏制碱法”(有关专著迄今仍具权威性)及据以建设在塘沽的永利碱厂,可称为中国现代化工业的前期典范。南开大学创建化工系也与此有关。其他一些大学也在化学系内加重工业应用方面的课程。国内化学系毕业生出国进入MIT化工系的颇不乏人,南大及联大化工系原主任张克忠、苏国桢先生都是其例。因此两校化工系的课程设置等大体也沿用MIT化工系的格局。
 
     建国以来,中国工业建设突飞猛进,化学工程科研、教育与应用领域内,现代化的基础化工、食品工业、石油炼制、石油化工以及国防工业等等,无不蓬勃发展,迄今在国际上已占一定地位。联大化工系师生,在其中也有相应贡献,与联大其他院系,同样是中国教育史上值得一提的事。
 
     我们1942级可谓西南联大化工系“第一班”,以1938年人学新生为基准,加上以后转入这个班的,共有41人。后有部分学生转入化学系、物理系、地理地质气象系、社会系、外语系、经济系,最后在本系毕业的本班同学有17人。其中:
 
     1942年毕业的11人
 
【南开】杨  涟
 
【联大】安君赞  徐  威  沈崇昭
            吴景微  沈崇育  陈建候
            朱康福  任景阳  赵仲兴
            包承业
 
    1943年毕业的5人
           张怀祖  陈隆恕  柏  克
             赵  璋  刘安华
 
    1944年毕业仅 1人
            吕彦杰
 
     今年(2001年)4月,居美学长沈崇有归国探亲,邀集在京少数同学晤谈,不觉提到年龄,原来少年同窗,如今最年轻的也满八十。毕业以来近60年奋斗历程,又各大有回味。
 
     本系毕业生17人中,已故5人,杨涟、沈崇昭、任景阳、包承业及赵璋;传闻已故1人,徐威;未能取得联系者4人,吴景微、陈隆恕与刘安华;确知近况者8人,安君赞、陈建侯、朱康福、沈崇育、赵仲兴、柏克、张怀祖与吕彦杰。盼望各位学长惠赐建议、补充讯息。
 
     本班在校期间,正值抗日烽火遍地。艰苦进行之时,同学少年无不本抗日救国之志.离乡背井而投入联大,称之为一群有志于科技事业的爱国青年,应无不可。
 
     化工系课程繁重,除化学系、机械系及本系必修者外,及于物理、地质。电机、语言、外语以及社会经济等等专业。联大集三校之大成,名师云集,本班身受诸多大师的教育、培养,殆非任何一所大学所可比拟,而毋庸一一列举。诸生60年来有所成就,莫不是诸位尊师尽心教育所致,不敢或忘者也。
 
     诸位学长如今散居海内外,环境不同,际遇有异。其间或历受冲击,或用非所宜,成就自难免差异,然而都对化学工程事业有所贡献。如今已人垂暮之年,然心系祖国,唯愿报效人民之初衷不变,应可认为不负联大教育,而发扬联大精神之实例。
 
(选自《清华校友通讯》复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