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教育下锻炼成长---五十年前学校生活的回忆

在党的教育下锻炼成长

---五十年前学校生活的回忆

张志(1952,化工)
 
     我于1949年秋考入清华化工系,成为解放后第一批新生。1952年秋,按照当时教育部的统一安排,提前毕业,在校只读了3年。时间尽管是短暂的,可是校园的秀丽景色,学习生活的紧张活泼,却长期保留在我的记忆里。毕业后的几十年,在国家分配的岗位上默默地工作,虽然没有什么突出成就,但也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尽了自己的全力。面对各种风浪和挫折也能坦然对应。我时刻想着自己是清华学子,“清华精神”教育和鼓励我,永远进取,永远乐观!
????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一个接一个地展开。“土改”、“镇反”、“三反”、“五反”、“思想改造”、“忠诚老实”等等,运动的浪潮强烈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同学们都积极响应并表示要参加到这些运动之中。当然,对于在校的广大师生来说,首先的任务是学习。校党委组织大家通过学习认真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端正自己的立场,提高个人思想觉悟。在此基础上很多进步同学申请加入共青团(当时称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并担任了班级或学生会的各项职务。这些同学除了要搞好业务(课程)学习之外,还要抽出相当一部分课余时间去搞社会工作,这似乎是当时的一种潮流。没有或不愿意做社会工作的同学,往往被看做是有“单纯业务观点”或是思想“落后”。1950年10月以后,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群众运动开始了,同学们更是怀着极大的热情纷纷向组织写申请书,要求“参军”、“参干”,用实际行动支援这一伟大斗争。学校党委经研究后同意了同学们的要求,曾经两次组织在校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同学分别到北京周围的工厂或农村去作关于“抗美援朝”的宣传工作。这不仅是在新时期发扬了清华学生运动的优良传统,也给了像我这样从没有与工人农民接触过的知识分子一个很好的向工农学习的机会。
 
     记得我们班是被分配到琉璃河水泥厂去,从专业角度说这一地点和我们所学的化工还比较相近,可是同学们在泛泛地参观了全厂各车间之后,并没有对该厂的生产发生多少兴趣,而是很快地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去了。参加他们的班后会、进行个别访问、组织工人学习时事等等。不少同学交上了工人朋友,了解了很多解放前工人受反动政权和资本家压迫的血泪史实。我那时是负责组织演出节目,说老实话,我既没有艺术特长,也没有舞台经验,只是凭着对文艺的一般爱好和一股热情,就勇敢地把这个工作干了起来。此前不久,在学校刚刚看过几部如《解放了的中国》、《中国人民的胜利》等电影,我受到了某些启发,就设想制作一部“土电影”。事先从学校借了很多本大型图片杂志,在厂里找到了一台幻灯机,选择需要的大小不等的图片按照一定的思路编排好顺序,通过幻灯机放大到银幕。图片的内容包括介绍祖国的山川景色,近百年来帝国主义侵华的种种罪行,解放后各地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志愿军在朝鲜的浴血奋战,在后方全国人民风起云涌的支前活动等等。银幕旁边摆上一架留声机,由一位同学负责放唱片作为配乐,随着我念写好的解说词,另一位操纵幻灯机的同学则不断地变换图片。就是这样极为简陋的演出,居然引起了厂内广大工人群众的兴趣,大家都挤出班后的时间来看,使我们一天要演三四场。后来我们又动员厂工会在厂里临时搭起台子,搞起了舞台演出。节目有赞颂工人中先进工作者的快板;讽刺个别因迷信而上当受骗的群众的相声等等,既起了宣传的作用,形式也轻松活泼。还有一出小型话剧(其实也只能算是活报剧),也是在了解了工人群众的思想和生活之后,由我执笔用极短的时间编排出来的,内容当然是配合抗美援朝运动的。请几位同学饰演其中的角色,我自己也粉墨登场。当时我对布景、灯光、道具、化妆等业务一窍不通,又没有条件请专门人才给予指导或查书参考,只能自己摸索着干,有些做法甚至是想当然。但此剧演出后还是受到了热烈欢迎。为了扩大宣传效果,领导又安排我们剧组去距此地约20公里的周口店做专门演出。周口店即赫赫有名的北京猿人遗址所在地,但我们却没有闲暇时间去访问。一到镇上立即开始了演出的准备工作。当地居民大多是采石工人,平时几乎没有业余的文化生活。来了这样一个演出队的消息很快传开,我们在露天舞台上一连演了三个晚上,周围的居民扶老携幼都来观看,给我们的演出队以极大鼓舞。
 
     从琉璃河回校后,大约过了一个多月,团支部书记找我谈话说,校学生会下面要新建立一个机构,叫“时事学习组”,打算安排我参加那里的一些工作,我愉快地答应,接着就去该组报到了。时事学习组建立之初的主要工作是利用午饭时机向广大同学介绍当天的报纸,由此广播组每日中午就增加了一个重要内容,久而久之成了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当时在校同学读报的条件还比较差,个人当然没有经济能力订报,而且课程繁重,业务学习紧张,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系统地读报。在大图书馆一楼有一间大阅报室,同学们往往是在二楼复习功课感到疲倦时,方跑下去看看报换换脑筋。现在广播里每天增加了读报介绍,无疑给大家了解当天新闻提供了极大方便,因而从一开始就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在这个小组里学习时事的条件确比在班级里要优越得多,经常能听到党委负责宣传的同志讲解一些当前国内外形势的重点。也有机会到城里去直接聆听中央一些领导同志做的时事报告。经过一个时期的学习,我逐渐地也参与了每日的撰稿,我还把平日自己的学习心得在介绍报纸内容的同时附上评论以增加稿件的份量。后来我们的工作又增加了新内容,即搜集各系、各班级同学在时事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和模糊概念,在组内经过讨论提出我们的看法,写成大黑板报摆在食堂前面。这一宣传形式同样受到大家的欢迎,每次黑板报出刊,同学们都热情地围观,有的班级政治学习干事还拿着本子抄下其中某些内容,以便回到班级去为来不及直接看的同学做介绍。就这样,大黑板报逐渐地在全校建立起了威信,它对当前时事所发表的观点往往带有“权威性”,为广大同学所接受。不久又开辟了一种新的宣传形式――专论,即把当时在校内开展的政治运动的综合动态,或某些必须加以强调的问题,写成大块文章在广播里播出。我大约每周总要分到撰写一篇的任务,这类文章的篇幅长度用广播速度需三四十分钟才能读完,因此为写这样一篇稿子至少每周需要牺牲一到两个晚上的自习时间。我深知此事的责任重大,干起来兢兢业业。在写稿之前必须先认真了解必要的情况,并学习党报上的社论和其他相关文章,充分领会了中央的精神之后才动笔,而且每篇稿件都要经领导同志审查。这种专论在一段时间内其宣传效果是明显的。我曾注意观察过,每到午饭时间,最初的5分钟,食堂里总是闹轰轰的。我们的广播以放音乐开始,然后是必要的各类通知等等。接下来介绍当天报纸,这时食堂里逐渐静下来,等到播放专论稿件时,同学们已经吃完饭了。此时绝大部分同学都站在饭桌旁(那时吃饭没有凳子,都是8人围站在桌旁)继续听广播,大家都很自觉地保持肃静,没有任何喧哗声。直到广播结束,才陆续走出食堂。这说明,我们的广播确实把大家吸引住了,此情此景也确实给从事这项工作的我以极大欣慰,因为,我们的努力有了收获。
 
     我在清华读书期间经历了那样一个特定历史时期。至今回忆起来,还有一定的自豪感。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段时期的工作,培养起我一生学习时事的习惯和自觉性。现在尽管已退休多年,无任何事物在身,但还是积极关心国内外大事,所谓“身居陋室,眼观全球”。不仅如此,我还翻阅大量的讲述中国历史的书籍,从两千年以来的封建王朝,到近百年史,中共党史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各个阶段的历史,从中思考着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因为我有一颗时刻关怀着祖国命运的心。
 
(选自《清华校友通讯》复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