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清华的第一批建设者

新清华的第一批建设者

罗福午(一九五二)
 
     50年前的今天,1951年,解放后的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迎接全国建设高潮。那时,北大、清华、燕京三校合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扩大规模,燕京大学撤销,北京大学迁燕京大学旧址,成立北大、清华、燕京三校建委会,筹备建校事宜。由于正值全国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北京的营造商多数偷工减料、五毒俱全,教育部决定三校自营,由清华大学土木系系主任张维任三校建委会主任,抽调土木系和建筑系师生停课一年,投入建校这个重大的实践活动。当时,全部工程项目都由教师进行设计,三校建委会下设7个工区承担全部施工任务,所有施工任务都由学生承担。高年级学生担任工区的行政和技术领导以及建筑材料的采购,中、低年级学生成为工区和工会的各种管理干部。譬如第一工区承建西大饭厅、1~17宿舍等,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由建筑系黄报青、土木系罗福午、谢醒悔同学分别任工区主任、政治干事和技术工程师(后因黄调任建筑系秘书,由罗福午、楼庆西、谢醒悔分别接任上述工作),建筑系一年级同学叶湘涵、张梅丽分别任材料保管员、总务员等;第2工区承建教师住宅1~2公寓和食堂,由建筑系高亦兰、陈志华等负责;第三工区承建第一教室楼、旧水利馆加层,由土木系徐中明等负责……
 
     开始工作时,因我们刚在四年级上学期学习,还未曾上过施工课,对现场施工实际一窍不通。这一批还在念书的大学生要承担这么大的工程任务,真是敢想敢干。为此,领导上为我们聘请了一位六级木工晏师傅和一位六级瓦工景师傅做指导。他们成为我们在工地上的真正启蒙老师。盖房子第一道工序是放线、挖基坑。晏师傅在西大操场东边空地上教我们怎么样钉龙门板、放基础尺寸线;把我们教会后,才到化学馆东新建1宿舍场地上正式放线。要砌墙了,第一块砖怎样撂底,第一个墙角怎样摆正,铺砖时怎样才算好活,质量怎样不好就要返工……都是在景师傅做示范后,我们才懂得如何去组织施工和检查质量的。
 
     在工地上,同学们都有一颗全心全意为工人服务的心。开工前,访问工人,请他们对现场平面布置提出意见;并向他们做详细的技术交底,征求他们对施工图纸的意见。工人们要求活跃工地气氛,我们就在脚手架上放音乐、送茶水。有的工人情绪低落闹矛盾,我们就到工棚里做思想工作,甚至于去劝止打架斗殴。当第一层墙砌完。第一层混凝土楼面打完后,受到领导表扬时,我们和工人一起欢呼,共同庆贺。后来,第一工区被评为最活跃、质量进度最好的工区,我们从心坎里感到工人阶级的伟大!
 
     西大饭厅是我们第一工区最大的工程。它是用优质木材以桁架拱的型式做成两铰拱架承重的。它有29.5米的跨度,是当时亚洲第一大跨度。但这庞然大物却是用很落后的方式(两根大把杆和滑轮,当时没有起重机)安装的。安装前先在平地上拼装完毕,上下用几十根排木加固,然后在架子工长艾师傅统一指挥下,由100名工人同步抬起,同步前进,放到滑轮绳索上后用卷扬机起吊就位。这100个人的齐步行动十分壮观,就位后十几根大跨度拱架一字排开的场面更是宏大。它使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学生兴奋不已。不料当晚起了大风,令睡在工棚里的我们焦虑不安:万一大风吹倒大把杆,压垮拱架,岂不前功尽弃?我们百思不解,不得已到工棚里叫醒了艾师傅。他领着我们到现场绕拱架走了一圈后,爬到两根把杆的顶上,用扎把绳将把杆和一端拱架连接起来。完成后只说了一句:“没事,你们放心睡觉吧!”第二天,晴空万里,阳光明媚,拱架安然无恙,工程继续进行。原来,艾师傅是把斜置的把杆和拱架连成一体,增加了它们间的整体刚度,大大加强了抗风能力。我们明白后感慨地说:“这才是活的结构力学概念!”
 
     三校建委会的工程整整进行了一年,各工区的任务终于都完成了。1952年12月新校长蒋南翔到校,专程到第一工区视察工作。他赞扬我们敢想敢干的作风,对工程质量和进度都很满意。他鼓励我们再接再厉为建设清华进一步贡献力量。
 
     从此,三校建委会中的一些人,包括我在内,继续为清华l―4号楼学生宿舍、第二教室楼、新水利馆、主楼以及锻铸焊、汽车、土建基地、高压等一大批实验室的建设做了一些应该做的工作,光荣地成为解放后第一批清华大学的建设者。
 
(选自《清华校友通讯》复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