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发明都属于祖国---化工专家侯德榜

【编者按】侯德榜(1890—l974),福建闽侯人。化工专家。1912年毕业于清华学校,赴美留学,1921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天津永利制碱公司总工程师。1943年研制成功连续生产纯碱和氯化锭的联合制碱法(世人称为“侯氏制碱法”),引起国际学术界强烈反响。194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科学博士。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03年,13岁的侯德榜考入美国教会在福州开办的英华书院学习,当时福州已被不平等条约辟为通商口岸。一天,侯德榜来到码头,看见洋人正用枪托和皮鞭将一群面黄肌瘦,胸脯上烙有洋文和号码的中国劳工赶上甲板。突然,一个劳工跌倒在地,一个洋人举着皮鞭奔了过来没头没脑地狠命抽打。那个中国人在地上不断地翻滚,不时地发出痛苦的哀鸣。
 
    义愤填膺的侯德榜热血沸腾。正当他握紧拳头准备冲上去,同来的黄老师、把抓住了他。“黄老师:为什么洋人总是欺压我们中国人?”侯德榜紧锁眉头,不解地问:“为什么外国人在我们国家耀武扬威地横冲直撞,随意杀人、抓人,难满我们中国永远受洋人的欺压?!”望着得意门生的痛苦样子,黄老师拍着侯德榜的肩膀,长长地哀叹道:“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在世界工业革命时代落后了,落后了就要挨打。德榜,要想改变我们民族任人宰割的现实,必须刻苦学习,将来用科学知识才能振兴我们的祖国。”老师的一席话烙印在少年侯德榜的心中。
 
    两年后因参加反对美国政府迫害华侨的活动被开除,侯德榜进入爱国人士陈宝琛开办的中学学习。期间,他接受了严复的思想,认识到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上,中国如不图强,就要灭种亡国,要强国就要着眼于西学、西法,确立“科学救国”、“工业救国”的思想。1907年,侯德榜被保送到上海闽皖铁路学校学习,后在津浦路南段的符离集车站工作。
 
    1911年,立志科学救国的侯德榜辞去工作,一举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堂。1913年,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化工。1918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深造,于1921年获化学工程哲学博士学位。
 
    1917年,我国著名爱国科学家、实业家范旭东先生和陈调甫等人在中国筹建第一家碱厂——永利碱厂。陈调甫找到侯德榜说:“因世界大战,国内所需的碱无法进口,英国卜内门公司不仅垄断世界制碱技术,而且利用战争在华谋取暴利,许多以碱为生产原料的民族工业被卡住了脖子。希望你回到祖国,利用所掌握的科技知识,为民族工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侯德榜听了十分振奋,当场慨然应允,参与了设计和验收发动机、碳酸机等前期工作。1921年10月,他回到国内,担任了永利碱厂技师长兼制造部部长,开始半个多世纪的科学救国和实业救国的人生历程。
 
    几年过去了,他和大家克服了无数困难,在1923年建成碱厂并试车,于1924年8月13日正式投产,中国第一次生产出白皑皑的纯碱。1926年6月29日,碱厂终于生产出优质纯碱,日产30吨,时为国际上第31家采用苏尔维法制碱成功的厂家,在亚洲为第一家。同年8月,侯德榜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的万国博览会上为中国赢得了第一枚金质奖章,并被评价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此时此刻,立志科学报国的侯德榜开心地笑了。
 
    1937年12月5日,日寇强占了工厂。1938年1月,侯德榜来到了四川,由于四川井盐制碱很不合算,拟用德国查思法生产纯碱和氯化按。范旭东和侯德榜赴德考察谈判时,德国提出产品不得销往“满洲国”(当时东北三省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扶植下,分裂祖国,成立了“满洲国”,德日为同盟国)。面对这种辱国要求,范旭东和侯德榜怒不可遏地说:“东三省是中国的领土,我们当然要销售到那里去!”从此,侯德榜决心自己研制新的制碱工艺和技术。
 
    经过4年多的设计、研究和试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于1941年成功地创造了“侯氏制碱法”,一种全新的制碱方法。侯氏制碱法比德国的查思法更为先进,不仅使原盐的利用率达到98%以上,而且生产流程简单,便于大规模连续生产,使世界制碱方法登上了历史新高峰。很快,侯德榜被英国皇家化工学会和美国化学工程学会评为名誉会员,成为世界制碱科学和纯碱生产工程的权威。面对鲜花和掌声,侯德榜平静地说:“我的一切发明都属于祖国!”
 
    抗战胜利后,范旭东不幸仙逝,侯德榜继任永利公司总经理。从40年代起,永利公司开始向国外输出制碱技术,侯德榜先后为南非、巴西、印度等国设计、建造制碱厂。美国也多次聘请侯德榜出任制碱顾问,不仅提供优厚的工资待遇,而且答应解决美国国籍等问题。对此,他一笑了之。自鸦片战争以来,一向接受发达国家科技进口的中国,这时也能昂头挺胸向别国进行技术服务了,侯德榜为中国争了气。
 
    解放后,侯德榜担任了化工部副部长,亲自解决了高压容器材质、氢和二氧化碳不平衡等技术难题。于 1959年完成了科技巨著《制碱工学》,这部80余万字的专著,阐述了有关纯碱和苛性碱制造中的理论和技术,成为国际上制碱工业的经典性、权威性、集大成之作。
 
    “责任所在,拼命为之”,为发展我国化工事业,侯德榜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生产和领导工作中,在身体每况愈下的时候,仍念念不忘为祖国化工操劳。1973年10月,行动不便的侯德榜在家召集技术干部会议,讨论化肥和联碱工业发展规划;12月又抱病修改磷肥生产的书稿。当时,他已不能执笔。他吃力地说:“我是马命,马是站着死的,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工作。”1974年8月26日,一代科技巨匠侯德榜院士在京逝世,享年84岁。
 
 
   作者:相万良,选自《院士的爱国情怀》第14~17页,学苑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