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

【编者按】张钰哲(1902—1986),福建闽侯人。天文学家。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赴美留学,1929年获博士学位。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张钰哲1902年2月I6日生于福建省闽侯县。1919年入北京清华学校,英语成绩特别突出。1923年赴美留学,于芝加哥大学学习天文,1926年毕业获硕士学位,硕士论文是在叶凯士天文台用中星仪所作的纬度测定。之后继续学习和研究,1929年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有一定平面的双星轨道极轴指向在空间的分布》。在此期间,他在美国叶凯士天文台用60厘米反射望远镜作过许多小行星和彗星的照相观测。1928年冬,发现了一颗编为第1125号的新小行星,这位旅居异邦的青年学者怀念祖国,遂将此星定名为“中华”。1929年回国,在当时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任教,并被聘为中央研究院大文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抗日战争期间天文研究所迁昆明。1941年他任天文研究所所长,同年9月21日,在我国可见日全食,他曾率领一个八、九人的远征观测队,携带各种仪器,奔赴甘肃临洮进行观测,对全食时天空亮度的测定获得成功。1945年抗战胜利后,天文研究所从昆明迁回南京紫金山。1946年张钰哲再度赴美,从事天文的学习和研究,在叶凯士天文台进行的变星照相观测中发现一颗新变星。年底他参加了在波士顿城召开的美国天文学会年会,会上宣读了他在麦唐纳天文台用2米反射望远镜进行交食双星光谱观测的研究论文。1948年 3月回国。
 
    解放后,天文研究所改称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张钰哲为台长。新中国成立后,天文台逐步修复并增设了许多仪器设备,扩充了人员,张钰哲除担负全台领导工作外,自己还努力从事科学研究。从1949年底开始,他使用紫金山天文台的20厘米小赤道仪,60厘米反射望远镜以及40厘米双筒照相仪,致力于小行星和彗星的观测研究。1954年他开展了小行星轨道测定,摄动计算和改进轨道方面的计算研究工作。1957年初,在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前,张钰哲应用天体力学基础理论研究人造卫星轨道,发表了《人造卫星的轨道问题》的专题论文,探讨了地球的赤道隆起和高层大气阻力对人造卫星轨道的摄动影响。1958年以后,张任哲又从物理观测角度,开展小行星光电测光,测定了一、二十颗明亮小行星的光变周期,确定其自转轴的空间指向。二十多年来,张任哲和他所领导的行星研究室,共获得五千多次小行星的成功观测,陆续发现了几百颗星历表上未有编号的小行星和冠以“紫金山”之名的三颗新彗星。在我国《天文学报》上,他曾发表关于小行星、彗星观测研究方面的论文二十多篇。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以来,张钰哲和年青人一同观测,一同计算,他在天文观测室里,经常是通宵达旦,度过了无数的严冬和夏夜,这位年近花甲,对许多事物似显淡漠的老科学家,在望远镜和计算机旁,倾注了多少火一样的热情!张任哲精业于天文,同时也熟谙工程机械。他自己研磨过光学镜面,曾亲自进行紫金山天文台60厘米反光镜的镀银工作,所有镀银的座架设备则自行设计,自己画图,再投交制作。张钰哲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修养,他早在三十年代写的《天文学论丛》一书,用词锤炼,对仗工整,寓文学于科学之中。他擅长书法诗画,工干篆刻,既是一位精深的天文学家,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百战艰难拼汗血,三山摧毁坐现成。步天测度初无补,病榻栖迟负国恩”。这是张针哲1963年住北京医院时所作感事诗中的几句。他在诗中慨叹自己坐观革命,而又测天无补,栖迟病榻。这当然是谦逊。张任哲毕生致力于天文事业,他重视观测,求实治学,曾为我国天体力学轨道计算工作奠定了基础,为我国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第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的学部委员,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国家科委天文学科组组长。现在他虽已年近八旬,仍然精神矍铄,步履轻捷,还在孜孜不倦地研究,进行关于彗星方面的著述。1978年又发表了《哈雷彗星轨道演变趋势和它的古代历史》(《天文学报》)19卷》的研究论文。
 
    1978年8月 1日出版的《国际小行星通报》(Minor Planet Gircular)第4420期宣布,给新近正式编号的第2051号小行星定名为“张”(“2051”Chang)。通报中说:“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这颗小行星的命名,是为了表示对张钰哲的敬意。……他长时间积极从事小行星、彗星的观测和轨道计算。他还测定了小行星的自转周期,进行过分光双星工作……。”
 
    1974年翻译出版了苏联B.B.沙罗诺夫著的《行星物理》(与张家祥、舒英发、尉淑玲合译,科学出版社);1977年出版了《小行星漫谈》(科学出版社)。
 
 
    摘自《中国科学家传略辞典》现代第一辑(内部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