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晃烈士小传

  施晃,1900年出生,云南洱源县人,1916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他勤奋好学,各课成绩优秀,同时又热心公务,乐于助人,深得同学们的爱戴。

  1919年,施晃和清华爱国学生一起,积极参加了划时代的“五四”运动,在6月3日游行时曾被捕入狱。“五四”运动后,施晃和冀朝鼎、徐永瑛等人一起,抱着寻求救国真理的赤诚愿望,组织了进步学生团体——“唯真学会”,其宗旨是:“本互助和奋斗的精神,研究学术,改良社会,以求人类底真幸福。”在“劳工神圣”新思想的影响和推动下,他们成立了“工读团”,并借了一间教室作为工场,每人每天到这里从事印信封、信纸等活动一小时,还在校园内开垦了一片荒地,进行种菜劳动。为体验和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思想,他们经常到学校附近的“驴车夫”、“洋车夫”等劳苦大众吃饭和休息的地方,同他们交谈。1920年“五一”劳动节前夕,施晃等编印了一期《劳动声》,向工农大众散发。为更好地开展改良社会的活动,后来又在“唯真学会”内部成立了一个秘密核心组织,叫“超桃”,意思是超过旧时的“桃园结义”。他们针对当时流行的“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等思想,提出了“政治救国”的主张,决心通过政治斗争来改造社会。1924年,施晃和徐永瑛等作为“唯真学会”的代表,到广州拜见了孙中山先生,孙中山热情地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以俄为师”。在广州他们还见到了李大钊同志,从此与李大钊建立了联系,回到北京后经常到李大钊处请教,提高了对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认识。

  1924年秋,施晃在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留学,入斯坦福大学攻读东方史,1928年获硕士学位。他的硕士论文是论述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在这期间,他在华侨中积极从事反帝爱国运动,参加了由美共领导的“反帝大同盟”。1927年,他加入共产党,是清华留美学生中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并担任美国共产党中国局第一任书记。为了团结、壮大反帝力量,他同加拿大、古巴等地的共产党建立了联系,并亲自到古巴从事工运,在华侨中开展建党工作。1929年去苏联,在少共国际工作。

  1930年,施晃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中共中央把他留在中央翻译科工作。后来,他被派赴香港,做海员工会工作,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他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和优秀品质。出狱后,他先到上海做了短时期的工会工作,后被派到北方,任中共河北省委委员和宣传部长,后任河北省委书记,以在北平艺专教书为掩护,秘密开展革命工作。1933年冬,在主持省委开会时,由于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坚贞不屈,1934年初在南京雨花台壮烈牺牲。

  施晃烈士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1949年4月底,在我校解放后的第一个校庆日,曾在清华与施晃同级学习的老校友们,带着胜利的欢乐回到母校,为他们的老同学和亲密战友施晃烈士,在图书馆门厅正面的墙壁上建立了一个纪念壁碑。

  1986年4月,我校师生在校庆75周年的日子里,在第三教学楼西墙北侧,又为施晃烈士建立了一尊半身铜制浮雕纪念像,像高1.3米,镶嵌在白色大理石上,并刻有施晃烈士的简要生平。

(作者:孙敦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