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5月22日,北京,清华大学西南角。
这是一处幽静而普通的教师住宅区,竹篱笆围成的小院,高大的槐树茏茏葱葱,空气中能嗅出牵牛花的香气。出乎意料,当我们来到这里时,一位背已经弯得很厉害的老人已站在小道路口等候。
这便是我们此行拜访的对象?D?D我国水利水电泰斗、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光斗。由于在水利水电工程、教育、科研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张光斗荣膺第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
我们跟随这位90高龄的老人走进小院。院中有两棵枝叶茂盛的枣树,夫人钱玫荫亲手栽种的两排整齐的玉簪花使小院绿意盎然。房子是简单的二层小楼,进入客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悬挂的周恩来总理和三峡工程、密云水库、葛洲坝水库的照片,屋里简陋的家具和摆设沉淀了厚厚的记忆。在卧室的一角,摆放着一台电脑。由于写作不便,老人在85岁时还学会了电脑打字。
从1957年至今,张光斗和夫人便一直住在这里。屋里没有开灯,几缕阳光透过窗外的树叶,照在老人脸上,夫人坐在一旁,目光慈祥,青春时的美丽犹存眉宇。老人望着墙上的照片,思绪开始穿越时光。
1912年5月1日,张光斗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鹿苑镇一个贫寒的家庭。其父张荔洲,在常熟县福山镇海关当职员,母亲浦氏在家操持家务。张光斗出生时已有3个哥哥,一家全靠父亲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母亲治家非常节省,每日粗茶淡饭。我总是穿哥哥的旧衣,能吃到一个鸡蛋就是过节了。” 张光斗回忆说。
张光斗幼年勤奋好学,成绩优良,“年年全班第一”。虽然家中经济困难,但父母和哥哥始终欲罢不忍,一直供到张光斗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毕业,其间几经挫折。“一要靠机遇,二要靠努力,人生过程就是如此。” 张光斗说,如果当初没有考取大学和在清华大学教书,就不会有今天的作为。
谈起自己当初为何选择水利专业,张光斗直言不讳。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光斗参加了上海交大学生救国运动,两次赴南京请愿,但都被国民党政府军警打回上海。其间同学劝说其参加革命,但张光斗顾及家中艰辛,“我应有所回报,不能一下离去。”
“我以工业救国为借口,立志学水利专业,说搞水利建设总是为人民服务的,同学驳斥我说也是为国民党反动派政府服务的,并批评我家庭观念太重。现在回想起来,感到很惭愧,因为我觉悟不高,逃避革命。”
1934年秋,张光斗考取了清华大学水利专业留美公费生。出国前他在国内一些水利机构和工地实习,看到黄河、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水利事业不兴,人民生活困苦,极大地激发了他振兴水利、为民造福的决心。
1935年,张光斗先后到美国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水利工程和工程力学,刻苦求学,成绩优良,分别获得硕士学位,并得到哈佛大学丰厚的攻读博士学位的奖学金。“我在寒暑假去美国垦务局等处实习,既加深了理论知识,又学习了实践经验,深深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这对我以后的教学和实践大有裨益。”
“七七事变”的爆发打断了张光斗继续深造之梦。他和其他几位中国留学生爱国心切,热血沸腾,决心回国参加抗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留在美国,心有不安。虽然我的导师热情挽留,但考虑再三,我们还是毅然弃学回国。” 张光斗说,“这是机遇,我做了正确的选择。”
1937年张光斗回国后,开始到四川参加水电站建设,先后建成了一批小型水电站,为长寿和万县的军工生产提供了电力,支援了抗日战争。到了1942年,由张光斗负责设计的桃花溪、仙女硐和鲸鱼口等水电站相继竣工。“虽然装机容量最大的只有3000千瓦,但这是中国人民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的第一批水电站,为日后我国水电事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后人高度评价了张光斗开创的中国水利水电大业。
1943年,张光斗被委派到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局和垦务局学习和考察大型水电站的工程技术。“这又是一次机遇。我到美国后,吃住在工地,一个工程一个工程地看,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地学。白天向有经验的工程师和工人请教,晚上学理论、查资料,把白天所学到的感性知识提高到理论认识。”
1945年4月,张光斗受命回国参加筹建三峡工程。他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修建三峡工程是不可能的,主张先建设一批中型水电站。在他的促成下相继成立了岷江、黄河上游、资水、钱塘江等8个水电勘测处,收集了大量水电站地址的宝贵资料。由于当时政府无力修建这些水电工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些资料才发挥重要作用。
解放前夕,张光斗在美国和台湾的同学和好友纷纷来电,催促他出去工作,但都被张光斗婉言谢绝。当时张光斗主管水电资料,“考虑到这些资料解放后有用”,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他把要运往台湾的20箱技术资料“巧妙地”保存了下来。在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领导曾对张光斗此举专门表示谢意。
1949年10月,张光斗到清华大学任教,并从此留在清华大学工作。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成立水利工程系,张光斗是国内水工结构和水电工程学科的创建人之一。他编写了国内第一本《水工结构》中文教材,并建立了国内最早的水工结构实验室。张光斗出任系副主任兼水工结构教研组主任,培养了国内首批水工结构专业研究生。
在清华任教期间,张光斗还受聘兼任国家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技术顾问。1951年,他负责设计了黄河人民胜利渠进水闸,首次在黄河下游破堤取水成功,为黄河下游引黄灌溉开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该工程几十年来运行情况良好,极大地改变了河南新乡地区的水利条件。
张光斗非常重视教学工作,经常走上讲台,以身示范,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仍坚持亲自授课。张光斗在授课时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虽然学校并没有明确的要求,但他经常主动联系工地,亲自带着学生到施工现场实习。他的学生、如今已是清华大学教授的张仁、谷兆祺、雷志栋等人还经常回忆起跟随老师去官厅等水库工地实习的情景,感谢老师教会他们真正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张光斗在清华执教50余载,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水电专业技术人员。他的学生总计超过5000人,许多人已在我国水利水电建设事业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栋梁之材,其中有7位已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8年7月,张光斗出任国家水利电力部和清华大学合办的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院长兼总工程师,受命负责设计我国华北地区库容最大的密云水库。他在设计中大胆创新,采用了在国内首创的大面积深覆盖层中的混凝土防渗墙、高土坝薄粘性土斜墙、土坝坝下廊道导流等新技术。经过20多万民工的努力工作,密云水库“一年拦洪,二年建成”,成为北京市主要供水水源,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放在首都人民头上的一盆清水”。
1973年,张光斗参与了葛洲坝工程的设计,提出修改原枢纽布置方案,将位于江中的葛洲坝岛炸掉,以加大二江泄洪闸和大江电站的布置长度的建议。“由于这样一来增加了工程的开挖量,工程局的一位副局长每天晚上都提上一瓶好酒去做他的工作,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 张光斗的一位同事回忆说。事实证明,张光斗的方案对于改进枢纽水流河势、保证大江顺利截流、扩大电站装机容量和确保电站安全运行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在这几十年里,张光斗还先后参与了荆江分洪工程、官厅水库、三门峡工程、东风水电站、二滩水电站、三峡工程、小浪底工程、龙滩水电站、小湾水电站等数十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对这些工程的枢纽布置和结构设计提出了许多极为有益的建议。
三峡工程开工后,张光斗受任国务院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副组长,他坚持每年至少到三峡工地施工现场检查两次。2000年12月,时年89岁的张光斗来到三峡工地时,为了检查导流底孔的浇筑质量,亲自爬到56米高程的导流底孔,由于眼睛不好,他便用手去摸导流底孔表面的平整度。一代老工程师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了在场的工程人员,三峡工程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含着眼泪说:“老一辈专家对工程质量高度负责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一定优质完成三峡工程。”
几十年来,祖国大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各大水电站,几乎都留下了张光斗辛勤的足迹。张光斗把他的智慧和生命,无私地奉献给了我国的水利水电事业。一个个水利水电工程的竣工,犹如一座座丰碑,印证着这位赤子的拳拳强国之心。
为了提高工程师的地位,推动我国工程科技的发展,早在1981年张光斗就倡议成立中国工程院。他多次参加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在国内广为宣传发达国家工程院的活动和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到了上世纪90年代,张光斗与王大珩、罗沛霖等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就成立中国工程院一事联名致信中央。1994年,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并于1997年加入了国际工程院理事会,中国工程科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98年大洪水之后,张光斗和钱正英等院士共同策划并组织了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并和钱正英担任项目负责人。该项目1999年立项后,经过43位两院院士和近300位专家近两年的紧张工作,提出了我国防洪减灾、水资源现状评价等9个专题报告和项目综合报告,取得了一批重大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已在国家制定的“十五”计划和重大经济决策中得到应用。
2001年,张光斗又参与组织中国工程院又一重大咨询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并担任该项目顾问。他不顾年老体迈,坚持参加项目综合考察活动,为项目研究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
是什么在支撑张光斗?在获得了诸多成就和荣誉之后还有什么梦想?这位老人的回答非常简单:“我们的国家一定要更加强盛。我们享受着前人创造的科技成果和社会进步,必须回报祖国和人民,要对科技和社会发展做贡献,为后人造福。”
(《科学时报》 200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