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1925年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国学大师。
王登明
我的父亲王国维短短五十年的一生中,最后二年多是在清华园中度过的。在清华大学任国学研究院教授(或称导师)虽时间不长,我那时又年幼无知,但是由于父亲在1927年 6月 2日自沉于颐和国昆明湖,我家突然受到悲痛的打击,也由于清华园的特殊环境,在我脑海中对父亲、对清华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惦记着西院旧居和水木清华。抗日战争前后我读书、工作均在南方,50年代起工作居住上海一地,有时到北京开会出差,亦来去匆匆,没有时间重访故地,并且也不知西院房屋与父亲的纪念碑是否还在?1979年起,到北京次数较多,其中多次探访清华。初次由西大门进校,凭着儿时记忆,居然不用问路,就径直找到了西院老十六与十八号——我家旧居。两院各有朝南正房三间,左右各一偏房,是典型北方式建筑,红漆门窗、灰色瓦顶,与当年相比,依然如旧。院子中盖了厢房,主人已多次变易。我站在父亲的书房和后院住房前良久,勾起了童年的回忆。我拍了几张照片,寄给了在台北的大姊王东明。后来我又为寻找父亲的坟墓等事,多次到清华大学,访问了校史组孙敦恒同志等,遍访了儿时嬉戏之处。西院附近之小溪树林及往东去的农家稻田已不可睹,但许多有代表性的景物如大礼堂、体育馆。工字厅、荷花池都和原来一样。还吊谒了父亲的纪念碑(碑在十年动乱中被推倒搬走,80年代初又搬回重树,恢复原状),探访了 1927年在校的退休职工汪健君、唐贯方老先生。时隔五六十年,故地重游,真是百感萦怀。近闻清华将拆去西院旧屋,改建新楼(据了解,学校规划对此并无定论——编者注),大姊如能来访,当惜未能再睹父亲昔日生活工作之处,但亦可一览清华数十年来改变的新貌。
父亲在清华时,家中子女对他很是敬畏,其他认识他的人也有此感。大姊说,连性格开朗活泼的赵元任夫人杨步伟女士,在父亲五十寿宴上亦避让不肯同席,因为感到拘束。其实父亲外表严肃冷峻,但他是一个慈父,从不责骂孩子,对他人则是平易近人。他的性格内向,不善交际,而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做学问上。除了去琉璃厂看书购书外,他极少进城。他的爱好就是读书。父亲每天上午去研究院,下午和晚上的时间几乎都消磨在书房中,读书和写作。常见学生三五成群来就教于他,也常有国内外学者友人来访。在书房中南窗下放一书桌,三面墙壁都是书架,放满线装书。书房在十六号西屋,我们家都住十八号,所以那里是安静的,父亲就在书房里潜心工作。在这里写了蒙古史、西北地理等方面的许多论文,校批不少书籍。父亲在培养研究生、教诲有志的年轻学者方面,也有很大贡献。到了今天我自己已成为老年的教师、也在培养研究生的情况下,再来看六十年前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培养研究生的宗旨与方法,很多与今日的教育原则相符合,是当时培养人才的楷范。例如研究生之学业注重个人自修,教授专任指导。学业方面分为普通讲演及专题研究两项。普通讲演为必修课程,而专题研究是于各教授所指定之学科范围内,就一己之志向与兴趣、学力之所近,选定题目。学生于报考时即须认定学科范围,录取后与教授商定题目,随时至教授处请业,题目不得随意更换,以免有旷时杂骛之弊。父亲是经史小学导师,他正是以这样的教育宗旨与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他主讲的几门课程如说文、尚书、古史新证等课的研究生,学后都说受益匪浅。特别是古史新证是父亲改订《殷先公先王考》、《续考》、《三代地理小记》、《殷周制度论》等论文而成,传授了他的治学与研究方法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他还直接指导许多研究生进行专题研究。因此受他专业指导及受到他的牖诲而成才的,不下数十人,后来大都成为古文字学、史学、考古学诸方面有高深造诣的人才。由于他在清华的卓越成就以及他在学术上的威望,他成为清华园内受人崇敬的学者。父亲的逝世,受到清华师生以及国内外学术界的悲痛悼念。当年在北京城内浙江会馆开的追悼大会犹历历在目。父亲逝世后,清华学校当局及师生对遗孤也是关怀备至,赵元任先生让二姊松明和我在暑期到他家中,和他的女儿一起补习功课,以便插班进人校园内的成志小学。我家在父亲死后,又在清华居住一年(退去十六号房屋),才举家南迁,仅三哥贞明留研究院教务处工作。1929年研究院师生立纪念碑于校园(大礼堂西南隅),由梁思成先生设计,陈寅恪先生撰碑文,林志钧先生书丹,马衡先生篆额,当时仅三哥贞明、四哥纪明得见。
十年动乱中,像我的父亲这样在近代学术史及中国内外具有很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对他未能正确评价,几乎以否定为主,有些学者避免引用他的著作,也不敢提及他的名字。1978年以后,国内形势有了很大变化,学术空气也浓厚了,许多学者开始并放手研究王国维及其学术了,发表了许多研究论文。当然,对父亲本人及其学术的评价有誉有毁,是可以开展争鸣的。
父亲的坟墓原在清华园东北七间房。1960年因清华扩大校区,由我的二哥王仲闻(高明)与清华会同迁葬于苹果园福田公墓。二哥在“文革” 中逝世,家中其他人均不知墓迁到何处。经我向清华有关领导请求查找,1982年清华找到了坟墓确址。但坟墓在“文革”中受到损坏,现正由北京市文物局负责修复中。父亲在浙江海宁盐官镇的故居,已由浙江省文物局及海宁县拨款五万余元修复,铺设了由公路到大门的汽车道,陈列室已初步布置。1986年秋我曾陪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叶嘉莹教授前往参观,已大致布置就绪。另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将于父亲诞生一百一十周年、逝世六十周年之际,经国家教委批准,在上海召开国际性的王国维学术讨论会,邀请海内外学者参加,还将参观海宁故居。对此种种措施,王氏后人深感欣慰。我的母亲潘丽贞1965年病逝于台北。父亲的子女中,大哥潜明早逝,二哥高明在北京,四哥纪明与二姊松明在台湾先后谢世,现三哥贞明夫妇及大姊东明伉俪居台北、四嫂居美。五哥慈明在成都,他们均已退休,仅我一人尚在工作,甥儿女辈均散居大陆、台湾及美国。但王氏后裔都有一个共同的希望,那就是王国维作为一个现代学术史上在古文字学、古器物学、殷周秦汉古代史、蒙古史、西北边陲地理、词学、戏曲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都有划时代成就的学者,对他能有正确的评价,他留下的学术文化遗产能为今人所充分利用,那就是我们后代的心愿了。
(作者为王国维先生幼子)
(选自北京出版社之《永远的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