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6月28日是杰出科学家、我国原子能事业创始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三强同志逝世十周年纪念日。近日,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了葛能全同志编著的《钱三强年谱》。书中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材料,勾勒了一个为国家富强鞠躬尽瘁、为中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科学家的一生。为此,我们发表周光召院士为《钱三强年谱》写的序,以此纪念这位深受爱戴的科学家。
2002年6月28日,是杰出科学家、我国原子能事业创始人钱三强先生10周年忌日;2003年10月16日即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39周年那一天,正是钱先生90周年诞辰。值此,编辑出版《钱三强年谱》,无论从纪念他、了解他、学习他等诸方面,都是极有意义的。
钱先生出身于进步文化家庭,自幼就受到良好教育和进步思想熏陶,后来他的整个成长奋斗经历,都与他追求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的抱负紧相联系。从他中学毕业受孙中山《建国方略》激励,萌生“工业救国”思想要做工程师,到清华大学毕业后,强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愤恨赴法留学,在约里奥-居里夫妇指导下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并取得了饮誉海内外的重要成就;而正当他研究工作进展顺利,环境和条件越来越优越的时候,1948年他和何泽慧先生却毅然回国,所有这些都是为着一个目标——使贫穷落后的祖国富强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钱先生服从组织安排,放弃个人在科学上本已卓有成就的进一步追求,全身心投入科学组织管理工作。他参加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即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筹备工作,参与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讨论和制定国家发展科学技术工作的纲领。特别是钱先生一开始就参加中国科学院的组建工作,并长期参与领导,为中国科学院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各个不同时期的重要决策;为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组织协同攻关;为加强学术领导,广泛团结和培养人才;为创建和发展学部工作,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等许多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真可谓呕心沥血,功莫大焉。
钱先生对我国原子能事业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为了“原子能科学在中国生根”,他从组建近代物理研究所开始,求贤若渴,广揽人才,知人善任,一步一步艰苦创业,终于建成一个综合性的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解决了我国“两弹”发展中一系列关键性难题。而其中,钱三强先生以他丰富的学识、敏锐的预见性和杰出的组织才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钱三强年谱》提供的事实,以及我们跟他的接触所感受到的,有一点特别要提到,就是钱先生对青年的关心和信任。他发表过著名的“红专矢量论”,要求青年走又红又专道路;他一贯鼓励青年刻苦钻研业务,又总是在思想品德方面提出严格要求;他告诫大家不要追逐个人名利,要服从国家需要。正是在他和像他那样的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与言传身教下,我国的原子能科学技术工作者,不畏艰苦,隐姓埋名,努力拼搏,终于做出了使我们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光辉业绩。
我们还从《钱三强年谱》和与他的接触中了解到,钱先生为人坦诚、刚直,不违心迎合,对于一些不尊重客观事实的情况,大胆直言,即使个人遇到压力。因而,在那不正常的岁月里,他不止一次受到不公正对待,然而他对真理坚信不移,对事业执著追求,从未懈怠。后来,尽管他身体不太好,仍然不辞辛苦,忘我工作,活跃在科学技术舞台上,直到最后的那些日子。
诚然,钱三强先生在工作中也有过缺点和失误,可他从不护短。正如他1983年在《科坛漫话》自序中所写的:“现在回忆起来,三十几年工作中,就我个人而言,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除了我本人在今后的工作中吸取它,想到或许对于现在正从事科学技术工作和科学技术管理工作以及其它工作的青年同志也有某些用处。”如他在50年代全国“大跃进”高潮时,曾提出过各省要建“一堆一器”(即反应堆和加速器)的建议,这当然是不妥当的。但一经认识到建议不切实际,他便主动公开检讨,承认错误,并努力予以纠正。这本年谱中还如实记录有类似的一些情况。这是十分可贵的。这些发生过的缺点和失误,丝毫不影响我们对钱三强先生的认识,相反,他对待缺点和失误的那种光明磊落态度,更加受人尊敬和爱戴,值得后人学习。我相信,读者读了《钱三强年谱》这样的书,可以从中了解到真实的人和真实的历史,并且有所裨益。 (标题为编者所加)
(作者:周光召,《科技日报》2002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