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鼐:享有世界声誉的考古学大师

      夏鼐(1910-1985),原名国栋,字作铭。出生在浙江温州市仓桥街夏家大院。祖父从瑞安迁居温州城内,从事纺丝线手工业。父亲夏文甫在厝库司前开设夏日盛丝线店。夏鼐少年时就读于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附属小学和初中部。1927年赴上海光华大学附属高中部求学。1930年高中毕业后,先入燕京大学,次年转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在校学习期间,曾任《光华周刊》文史栏主编。又与吴晗、罗尔纲等组成清华大学史学研究会。1934年7月毕业,获文学士学位。
 
      1935年至1939年夏鼐留学英国伦敦大学。曾参加梅登堡(Maiden Castle)山城遗址的发掘;随同英国调查团到埃及,在阿尔曼特(Armant)调查发掘;赴巴勒斯坦进行考古。后来伦敦大学授予他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
 
      1941年初夏鼐回国后,任中央博物馆筹备处专门委员。1943年转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副研究员,1946年升任研究员。这期间,他和向觉明、阎文儒等组织西北科学考察团,调查、发掘敦煌的佛爷庙、月牙泉、玉门关,宁定的阳洼湾,民勤的沙井,武威的喇嘛湾,临洮的寺洼山,兰州的方坪、中山林、太平沟、十里店等遗址和墓地。在发掘阳连湾齐家文化墓葬时,他在墓坑填土中发现仰韵文化的彩陶片,从地层学上确认仰韶文化的年代比齐家文化早,从而纠正了瑞典学者安特生(J.C.Anderson)关于甘肃新石器时代文化分期问题的错误论断,为建立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正确年代序列打下基础。1944年春,去青海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接着去张掖城西墓葬遗址发掘汉墓群。经过山丹县调查南古城,由此入祁连山,在返武威途中,前往南山吐谷浑国王墓。
 
      1949年秋,夏鼐一度在浙江大学任教授。1950年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任副所长。他组织发掘队前往河南辉县,发现早于安阳殷墟的商代遗迹,从地域上和年代上扩大对商文化的认识。1951年春,在渑池县仰韵村遗址再发掘,他指出该遗址不仅有仰韶文化的遗存,也有龙山文化的遗存。同年秋,赴湖南庆沙发掘战国和两汉的墓葬。夏鼐非常重视田野发掘工作,认为这是考古研究的基础,并注重考古人才的培养。1952年至1955年,与相关单位联合举办4期全国考古人员训练班。他亲临实习现场,讲授田野调查发掘方法。西安附近的新石器时代半坡遗址,便是第三届训练班实习时开始发掘的。1956年至1958年他主持发掘北京昌平县境内的明定陵。亲自参加具体操作,经常终日深入地宫内发掘。
 
      1959年3月,夏鼐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春,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1965年考古研究所建成碳14实验室。后来他根据大量的测定数据,写成《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的论文,就中国各地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年代序列作全面、系统的研究,得出可靠的结论。1974年以后,又对长沙马王堆 汉墓、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和偃师尸乡沟商城、北京玻璃河燕国墓地等项发掘进行现场指导。并主编《考古学报》、《考古》和《考古学集刊》三种刊物。主持《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的编纂,全书共收录1000多条目,200余万字,国内外专家誉为中国考古学又一硕果。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1979年4月他把长期积蓄起来的3万元人民币,设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学研究成果奖金”,鼓励考古工作者积极从事研究。1983年,夏鼐被文化部任命为国家文物委员会主任委员。
 
      1974年至1985年间,夏鼐先后被授予英国学术院(B.A.)通讯院士、德意志考古研究所(DAI)通讯院士、瑞典皇家文学历史考古科学院(RAILHA)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NAS)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TWA)院士、意大利近远东研究所(ISMEO)通讯院士等称号,成为我国学术界接受外国国家级、最高学术机构荣誉称号最多的学者。
 
      夏鼐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接待过来自世界许多国家的考古学者和代表团。曾接受邀请到日本、泰国、巴基斯坦、伊朗、意大利、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英国、法国、瑞士、德国、瑞典、美国、秘鲁、墨西哥等国家去考察、讲学或参加国际会议。以其渊博的学识、谦逊的态度而赢得广泛的赞誉。
 
      1985年6月19日夏鼐在北京逝世,终年76岁。他公开发表的学术论著共有220余种,编集为专书的有《考古学论文集》、《考古学和科技史》、《中国考古学研究》、《汉代的玉器和丝稠》(英文)和《中国文明之起源》(日文)等。
 
      夏鼐不仅是中国考古学界的大师,也是中国少数享有世界声誉的科学家。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值得我们永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