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亭 闻一多雕像

闻亭 闻一多雕像

    在“自清亭”东北小山上,耸立着一座古式六角亭,名“闻亭”,是为纪念我校校友和教授闻一多先生而建的。

    该处原有“钟亭”一座,建校初即有之,是为号令全校作息而设。亭内原有大钟一口,径可四尺,铸有“大明嘉靖甲午年五月 日阜城门外三里河池水村御马监太监麦监造”字样。钟声清脆,远及海淀。“七七事变”以后,学校南迁,清华园陷入日寇之手,校园惨遭破坏,钟亭被毁,亭内大钟连同亭下的另一件珍贵文物――明代铜炮一起被敌寇掠去(至今下落不明)。抗战胜利后,学校北上复员。为了纪念在昆明被害的闻一多先生,即在原址重建钟亭,命名为“闻亭”(亭内匾额为闻一多当年级友、著名优生学家潘光旦教授所书)。现在的这口大钟原悬挂于颐和园东大门对面敌伪所办之“土木工程专科学校”院内。胜利后,清华接收了该校校产。先期北上之“清华校产保管委员会”经昆明清华办事处批准移来悬挂在补建的钟亭里。亭下的闻一多雕像,建于198610月,通体用红色大理石雕成,使“闻亭”景色益显庄严美观。

    闻一多,原名家华,后改名多、一多,字友三(亦作友山),1899年生于湖北浠水。1912年(清华建校第二年)秋,闻一多考取清华学校,因英文程度差,转年留级,仍读一年级,编人辛酉(1921)级,毕业时因参加学潮又被“留级”,1922年始放洋。闻一多自幼好学,在校期间智、德、体全面发展,是校园里主要的文艺领袖,曾主持“清华文学社”等校园文艺团体,是校园戏剧、诗歌、美术等活动的积极分子。在校期间,即发表《二月庐漫记》等系列散文作品以及诗、赋、骄体、评论等古今体诗文作品,备显其洋溢的才气和卓见。

  19227月,闻一多启程赴美留学,先后入芝加哥美术学院(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珂泉( Colorado Springs)可罗拉多学院(Colorado College)美术系、纽约美术学生联合会( ArtStudent’ Leeague of NewYork)等校习美术。游美期间,多有诗文、美术、戏剧等创作。1923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红烛》

    19257月,阔别了3年的闻一多从美国回到了国内。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吴淞国立政治大学教授(兼做训导工作)、武汉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干事、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中央大学前身)教授兼外文系主任、青岛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长等职。

    1932年,闻一多应聘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在此期间,他结合教学,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典籍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早期研究唐诗,随后是诗经、楚辞、乐府,后来又深入研究古代神话和古文字学……。先后发表了《岑嘉州系年考证》(1933)、《类书与诗》、《天问释天》(以上 1934)、《诗新台鸿字说》、《高唐神女传之分析》(以上1935)、《离骚解诂》、《楚辞科补》(以上几个方面1936)、《诗经新义》(1937),以及古文字方面的一些考证论文,富创见。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先在长沙合组“国立临时大学”,半年后,又奉命西迁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以清华大学教授身份历兼两校教授,并较长时间兼任清华中文系主任和中文研究部主任。在联大和清华研究院先后担任的课程有:“楚辞”、“尔雅”、“离骚”、“诗经”、“中国文学史分期研究(一)”,即先秦两汉文学史和古代神话部分、“唐诗”等课程。

    1944年以后,闻一多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从故纸堆中走出来自觉地作一个民主运动的战士”(季镇淮语)。从此,他开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组织和民主运动发生思想上和组织上的联系。在汹涌澎湃的学生运动中,特别是在轰动中外的“一二·一”运动中,他完全与学生站在一起,经常发表激烈的言辞和演说,并写出《一二一始末记》一文无情揭露反动当局的种种罪恶行径,由此受到学生们的拥护和爱戴,也受到独裁当局的强烈不满,必欲除之而后快。

    19465月,联大奉命结束,联大师生开始纷纷离开昆明。711日,民主人士李公朴遭特务暗杀,12日逝世,闻一多抱病赶到医院与老友告别。当时便盛传暗杀的第二个对象将是闻一多,朋友们劝他少出门,闻一多笑着说:“李先生为民主可以殉身,我们不出来何以慰死者?”又说,“事已至此,我不出则诸事停顿,何以慰死者”。715日,李公朴治丧委员会在云南大学开会,请李公朴夫人报告李先生遇难经过,闻一多不顾友人劝阻,赶来参加,并在李夫人报告后登台演讲,措辞激烈,痛骂反动派无耻。会散后,闻一多由长子立鹤陪护回寓,行至离家门仅10步左右,忽然枪声大作,闻一多中弹倒地,立即毙命。立鹤亦受重伤。18日上午,闻一多遗体于云大医院门前空场上进行火葬。遗属夫人一人,子女6人。

【摘自《清华园风物志》增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