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九十年的变迁

清华园九十年的变迁

――献给母校建校九十周年
 
苗日新
(1958年土木系毕业,曾任基建规划处处长)
 
  2001年即将迎来亲爱的母校建校九十周年。九十年的变迁,清华园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如果在2001年4月最后一个星期天赶赴校庆,我断言,你会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你会发现学校大得使你认不得了,校园美景多得看也看不过来,学校的发展规划更令你激动难抑。清华园处处春意盎然,被称为“半国英才”(指近年来约2/3省市理工科“状元”和前10名考生的60%被录取进校)的2万多清华学生个个朝气蓬勃,母校正以百倍的温馨,准备迎接海内外十余万清华学子的归来。12辆清华造环保型电动汽车可载你遍游新清华园。
 
1949年后校园扩大三倍,建筑面积增长十四倍
 
  1911年建校初期,校园土地面积为450亩,房屋建筑面积4万余平方米。1949年土地面积为1708亩,校园边界为北起明斋以北、南至校河、东临京张铁路、西至西校门,在二校门以南还有照澜院、胜因院、新林院、普吉院所构成的三角形地段。近五十年来,校园发展迅速、变化巨大。2000年全校共占有土地5209.74亩,恰好是1949年的三倍;其中清华园校本部3920.67亩,昌平核能研究院1289亩,其余土地分散在市内外多处。1999年9月22日经教育部批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1999年11月15日校务会议决定并入后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包括美院在市内的土地,全校土地总面积达5254.74亩。清华校园本部的扩大有一个特点――自始至终连成一片;现在是这样,今后仍然能够做到这样,在全国的大学中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因此,清华的后人不能忘记母校历任校长的远见和功绩。1949年以前学校的建设发展,主要是建校初期和三十年代,梅贻琦校长时期,建成图书馆二期,理、工学院各系馆,学生宿舍各斋等;1952-1966年蒋南翔校长时期,校园建设办了三件大事:一是新征土地1634亩,二是在昌平建成核能院(现建有4座核反应堆),三是1957年使纵贯校园东侧的京张铁路东移800米。许多人不知道校园中央贯通南北的干道,原本正是京张铁路的路基。这后一件堪称惊天动地之举,如果放在今天来办,人们定会认为你想入非非。正是这造福后人的壮举,为校园扩大和清华大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廿年来,高景德、张孝文、王大中三任校长时期又抓住了三次发展的机遇:1986-1995年清华大学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征地543亩,投资2亿元,新建校舍32万平方米;1996-2000年学校被列入国家“211工程”,建成三个10万平方米(院系教学楼、清华科技园起步区和兰旗营住宅区各10万平方米)建筑;1999-2001年清华列入“985工程”,国家将为母校的教学、科研、校园建设投入18亿元。今年学校又在东大石桥征地426亩用于建设大学生公寓,并使用西大石桥土地111.6亩建设教师公寓,至今校园实际占地(不计科技园和兰旗营)已达5792.34亩。1949年校舍建筑面积仅有10.9万平方米,而2001年建筑面积将达到150万平方米,增长14倍。
 
以学院为单元规划建设建筑群――教学科研区
 
  按建筑功能划分,校园分为教学科研区、学生生活和运动区、教工生活区、行政及后勤管理区(它分散于校园各处)、科技园五个区域。
 
  学校建设发展形成的“十”字形主干道路、早期建筑、河流山丘等为校园的主要功能区――教学科研区提供了自然边界。历来清华的校园中心只有一个“大礼堂区”,六十年代又建成另一个即“主楼区”,九十年代初(拆三院北院)建成“图书馆区” ;以此三点为拐点形成两个连接的“L”形,把教学科研区连成一片;由西向东再向南、再向东再向南,使整个教学科研区形成了医学院区、理学院区、西大操场区、图书馆区、大礼堂区、南北主干道北段两侧区、主楼区、主楼南新教学区等八个环境空间;且现在已形成三、四个中心区。
 
  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决定着建筑规划。1949年前清华设有理、工、文、法、农五大学院;1952年后改为多科性工业大学。在大约八十年里,学校建筑多以系馆为单元来规划建设。现在,学校已恢复并发展为规模宏大的拥有理学院、建筑学院、信息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土木水利学院、人文学院、法学院、经管学院、美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等11个学院、44个系的综合性大学;不久还将成立医学院。以“学院”和“学科群”为单元规划建筑群,已成为教学区建设的首要决策原则。
 
  1、图书馆区:图书馆新馆(逸夫馆)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是清华规划建设的成功典范。1919、1930、1991年分三期建成的图书馆,总面积27940平方米,是墨菲――杨廷宝――关肇邺三位建筑大师的共同杰作;一、二期天衣无缝,二、三期珠连壁合,获得国家设计金奖的新馆设计是继承和创新的范例。表现在位置和高度选择上,它尊重大礼堂和一、二期老馆的中心地位,甘居偏位和次高;但却一箭双雕,形成了图书馆区和西大操场区两个环境空间;在建筑形式上,和旧馆建筑在呼应中有变化,采用欧美建筑形式的同时,不沿袭它“一览无余”而吸收中国传统的几进几出、院中有院;选择传统建材“粗粮细作”的同时,应用了现代科技成果铝合金大玻璃门窗采光、共享大厅天窗采光通风。馆内藏书260万册,设有电子和音像阅览室,电脑网络通过Internet和世界各国图书馆相联。
 
  2、理学院区:图书馆区延伸了西区校园的特有建筑风格,使八十年代校园规划曾提出的“重心东移”,改为“振兴西区,东西平衡发展”。它启示学校下决心在化学馆、生物馆、气象台之间建设理学院区。该区北起化学馆,南至近春园,东止于后体育馆,占地108亩。1999年落成了15147平方米,内设物理系、数学系、高等研究中心和化学分析中心的理学院楼和9692平方米的设有生物芯片和基因研究中心的生命科学馆――伟伦馆。关肇邺教授对理学院区进行了长久精心的构思。具有连续室外拱形门洞长廊的“U”字形理学院楼和“一”字形的化学馆构成“数理化”三系,围合环抱着绿草如茵的下沉广场,成为师生室外集会和休闲的好去处。化学馆两侧还将建理化楼。理学院楼南立面、耸立于绿树成林的山丘上的气象台、伟伦馆、生物馆则构成了另一幅自然风景画――校河、小桥、绿地、山丘。为了和周围建筑协调,理学院区采用了清水砖墙;八角形的报告厅和八角形伟伦馆门楼与八角形气象台呼应;并形成了两条十字正交的轴线:化学馆――理学院过街楼――生物馆;前、后体育馆――报告厅。1999年国庆后,在杨振宁院士参加的物理系师生集会上,同学们打出“再创辉煌”的横幅。是的,理学院楼群的建成,为再创清华理学院辉煌奠定了物质基础。1999年理学院楼群(理学院楼和生命科学馆)和逸夫技术科学楼(在主楼南)双双获得中国建筑工程最高奖――鲁班奖,这在全国高校中是空前的。李岚清副总理曾赞赏说,清华校园都建成这样就达到了国际水平(大意)。络绎不绝的国内外参观者甚众,他们赞誉理学院是建筑精品,在中国和亚洲也属一流水平。
 
  3、大礼堂区:一直被认为是清华园的中心。今年礼堂前大草坪,以及学堂和旧水利馆之间、二校门内两侧的坡形草地,都已铺设节水的微型喷灌系统并换种冷季型草;礼堂前和大草坪四周已铺装花岗石、安装新型路灯,全部道路路面翻新重做;九十周年前夕风景秀丽的大礼堂区已旧貌换新颜。四、五月,大地回春,园中的迎春、紫荆、叶梅、丁香、……含苞吐艳,笑迎八方来客。
 
  礼堂区座落着二校门、清华学堂和早期“四大建筑(另两座为图书馆和体育馆)”中的大礼堂和科学馆,以及三十年代工学院建成的电机、土木水利、机械系馆。几十年来,提出过许多改建的规划设计方案,多数意见是拆除二院、拆建阶梯教室。现在二院已拆除,规划建设艺术教学楼(博物馆);它和清华学堂组成博物美术校史教学区。其他的建筑大多保留其外貌,加固其结构,完善其功能;其中,老电机馆作为人文学院教学楼之一,老土木馆改为暖气通风实验室。
  
  4、南北干道的北段两侧教学区:校河以东、西主楼以西的这一区域,目前是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和土木水利学院所在地。人文学院占有社科楼和老经管楼(外文系馆)两座建筑。水利系的泥沙实验楼和新建的土木馆――何善衡楼,建有国内高校中最大的水坝、泥沙综合试验室(4685平方米)和最大的土木工程结构试验室(30×48平方米)。八十年代还集中地建成总面积20021平方米的三、四、五教室楼。这里的建筑,外形简洁、朴素无华,大面积的灰色水刷石墙面,装饰着砖红色的陶土面砖,镶嵌着深色钢铝窗框的大玻璃窗。道路两侧学生海报林立;夏日炎炎,两排高耸入云的白杨树遮盖出大片阴凉,微风吹着树叶沙沙作响;每逢上下课,上万的清华学子形成宽阔不尽的自行车流,成为清华一景,蔚为壮观。不少学生毕业后,忆起的、留恋的恰是这为了攀登学术和人生高峰,“十年寒窗”每日必经的林荫大道。
 
  这地段还留有四块发展预留地,目前焊接馆是机械系所在地,“铸工车间”已改为同方电脑装配车间――显然是权宜之计。随着两三年后在9003南侧建起机械(学院)楼,随着学科、专业的调整,为了减少校园中心的空气和噪音的污染,五、六十年代建起的锻铸二车间和汽车、燃气轮两实验验室,迟早要拆除重建。现已列入建设计划的是三教以东,即将开工建设一座约3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第六教室楼,那里电脑网络、多媒体大屏幕显示等一切现代化教学手段一应俱全。另外,有这样的规划设想,全校的教务、科研、人事、学生管理中心可能建在校园中心、十字路口西北,而路口东北则留作未来的新大礼堂选址,这已是唯一适宜且放得下新大礼堂的黄金地段。
 
  5、主楼区:建于五、六十年代的俄罗斯建筑形式的主楼,总建筑面积76871平方米(中央主楼34011平方米、西主楼21589平方米、东主楼21271平方米),共十层高40米,她是校园东区的标志性建筑。中央和东主楼现为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辖电子、计算机、自动化三系和微电子所)所在地;西主楼为电机系所在,东主楼以北则是工物系馆和工化系馆。西主楼北将建李嘉诚先生捐赠的信息学院(未来互联网)新楼。这一带云集智能技术、集成光电子、电力系统、微波与数字通讯四个国家实验室,CIMS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集装箱检测实验室等高科技研究室。东主楼门外墙壁上嵌固着整整三十块铜牌,显示着Intel、Sun 、Compaq、Hp、三星、……等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的联合实验室名称,也是校园一景,标志着开放式大学内外交流的盛况。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校园网络中心、备有数百台电脑的开放实验室、都设在中央主楼,到2000年底全校上网电脑达3万台以上,使清华在全国高校中首先进入网络时代,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全国数百所大学首先经由八大城市的中心校,最后通过设在主楼二楼的Cernet和Internet联网。主楼区是清华高科技的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高校网络的心脏。
 
  1999-2000年完成了主楼结构的抗震加固;并决定按原设计把中央主楼从十层加高到十二层,采用更浅色的仿花岗石涂料给她披上新装,中央主楼台阶下的沥青路将铺装花岗石路面,它也是集会广场;廊柱和斜坡路的护栏都将用花岗石重新装修。东西主楼之间和建筑馆、经管楼以北,将建成200米×100米的特大型绿地;在绿地南端中轴位置随机种植着五颗苍松。深红色广场砖铺出半圆周状道路,围合的半圆状绿地与南边的“绿十字”相接;在接近圆心处你会看到国旗高高飘扬。半圆状道路的东西两侧草地中,花灌木和乔木高低错落;茂密的松林和林中的小路、草地、石凳、小品,将向师生开放。五月里,百花香,这里将会成为人们休闲的又一个好去处。
 
  6、医学院区:1999年6月10日学校成立“清华大学医学科学研究中心”,为建立清华大学医学院做必要的准备。原规划为对外文化交流区的西大饭厅、美术学院(临时)教学楼(原灰楼音乐室)和留学生宿舍,即将改为医学院区;而新的留学生公寓将建在目前北墙外的东大石桥、筹建中的“学生公寓区”。清华大学医学院已经教育部批准,不久将正式挂牌。我们终于会看到一个高起点、迅猛发展的清华医学院;对综合性的清华大学来说,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清华园里最大的新景观――主楼南教学区
 
  校园面貌变化最大的地方,莫过于主楼南新教学区。自2000年校庆启用后,到过这里的校内外人士,无不异口同声地惊叹道:“真漂亮”! 六十年代建成的人们熟悉的主楼前东校门已经南移400米,改称为主校门。从这里经由清华南路可直达西直门。这座新校门全部由花岗石装饰,门两侧为酷似二校门的门垛,内外共有八根高大石柱;为了内外通透,不妨碍观赏校内风景和主楼,顶部不做拱形门。校门外绿地中卧(石)碑的南北两面,分别刻写着“清华大学”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胡绍学教授为首的设计组创造性地应用了清华校园建筑的各种建筑元素,使它雄伟新颖,既古典又现代;使久别母校的学子们对它有一种典雅端庄、但却似曾相识的亲切感。 在宽62.8米的中轴绿化和道路带的两侧,由北至南分立着总面积11万平方米的六座浅色面砖装饰的现代建筑:西侧――经管学院(伟伦楼)、法学院(明理楼)、机械和环境楼(待建);东侧――建筑学院(梁(金+求)锯楼)、材料系和力学系(逸夫技术科学楼)、光盘和液晶工程中心--华业大厦;胡绍学等设计了其中靠北的四座。梁(金+求)锯楼和逸夫楼之间草坪东端是建筑设计中心。美术学院将规划建设于建筑学院的东侧。经管学院西侧和南侧分别是伍舜德先生捐建的高级企业培训中心和公共管理学院。明理楼西侧是9003大楼(精仪系馆)。从主楼台阶至双清路口、长500米的中轴绿化带气势恢宏,堪称北京一景。空中鸟瞰,一个巨大的“绿(地)十字”卧在北边的四座建筑之间,“绿十字”的南北向中轴绿地宽32米,种植着翠绿的冷季草,草地两侧分别铺装着宽8米的花岗石道路,银杏和国槐(皆市树)分两排规则地植于路边,建筑物周边点缀着松柏、花灌木和草地。宽40米的东西向坡形绿地随机地洒布着常青树和山石。“绿十字”的边缘是红色广场砖铺砌的道路或装饰;道路和草地安装有黑色灯柱的别致路灯和草地灯。这里是校园里最大的“步行区”,只允许行人和自行车通过。
 
  这里是一幅多彩的风景画――灰房、绿地、红路、兰天、白云。春季,这里是翠绿的草地,伴着争相开放、多姿多彩的灌木花朵(迎春、紫荆、榆叶梅、丁香、月季);节日夏夜,华灯齐放,映照出白色的建筑、油绿的草坪和“绿十字”中央喷出的五彩水柱;秋季,天高云淡,草地碧绿、银杏叶黄,构成了一幅油画;冬天,大地银装素裹,雪后扫清的深红路面上,彩色滑雪衫装扮的男女青年学子们正争相与绿色的松柏及落叶树挂合影,那是另一番青春美景。
 
  总览清华园全景,建筑物约可归纳为五种形式:中国古典式(皇家园林)、欧美古典式、俄罗斯式(主楼)、当代校园式(暂且称呼)和后现代式,全部教学区则含有后四种形式。幸运的是不论哪一种形式,都已连成片、形成群、造成势。学者们认为“建筑是一种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其高境界是在实用、漂亮的基础上造成一种氛围,强调设计的内在精神对人的影响。我们的校园建筑正是这样:或雄伟庄重,显示坚忍不拔;或扑素无华,显示务实求是;或简洁典雅,显示活泼大方;但是她绝无商业的奢华。这也许是学院式建筑应有的性格吧。正是这种建筑风格和环境,陶冶了几代清华学子。
 
不断改善的学生生活区和现代化的运动场馆
 
  学生区位于校园的东北。1928年至1935年先后建起的学生宿舍有明、静、善、平、新斋五幢,建筑总面积15535平方米,容纳在校生约千余名,另有体育馆和西大操场。到2000年,建成的学生宿舍有1―34号楼,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本科以上在校学生达2万2千余名;其中研究生9064人,留学生300余人。新竣工的学生宿舍还有35―37号楼,到2001年全校学生宿舍将达到16万平方米。
 
  为改善环境和学生生活条件,学校采取了许多卓有成效的重大措施。明斋前展宽为8米的新沥青路成为横贯校园东西的第二条大道,新斋东一条新路直通北门,仅保留了朱自清故居的北院如今已建成为学生休闲的松竹梅园。明斋北将竣工1.3万平方米的国内最大的现代化学生餐厅;全校10座学生餐厅,已全部实现了“餐厅快餐化、售饭磁卡化、燃料燃气化”。餐厅里各种中式快餐、冷盘、小吃、小炒、砂锅应有尽有,花样翻新;餐厅内五彩的快餐桌椅、窗明几净,刷(磁)卡代替了现金与饭票,用餐完毕学生只需把快餐具放在原处,再无需自己洗碗筷。清华学生餐厅之优质廉价、味美舒适享誉国内高校。全校全部18座餐厅(包括大中小学生、幼儿园、教工、医院餐厅)、开水锅炉、浴室,取消了数十个燃煤烟囱,全部使用清洁燃料――天然气,根本上改善了校园的环境和空气质量。学生区生活服务管理机构正逐步实现社会化而与学校的职能分离,而服务设施正逐步与国际接轨。管理学生宿舍的服务中心将采用“公寓化”的管理模式,配备全套卧具以及洗衣机等。
 
  信息化是清华学生宿舍的最大特征,其标志是“三网(闭路电视、电话、电脑网)入室”,室内每个学生床位都有电脑接口。到2000年底,全校研究生、本科生将有18000台电脑可以接入高速网,是全国高校中最大的电脑网。实际上每个学生均可在宿舍上网冲浪,而同时容纳上网的人数超过学生总数的1/2,可进行网络教学、答疑、交作业,许多学生和家长已采用Email而不是信件联系。
 
  清华大学历来有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优良传统,学生文艺社团和体育运动有很高的水平。近几年学校加大了投入,在西体育馆南、校医院旧址,建成了4071平方米的“学生文化活动中心”(蒙民伟楼),设有音乐、美术、舞蹈教室,展览厅、报告厅和舞厅,以及40多间琴房;各种文艺社团都在此活动。未来,在北区待征地上,还将建一座更大的学生活动中心。
 
  如今,东大操场和西大操场已全部铺设草地或红绿色的塑胶;后体育馆将改建为保龄球及健身房;9500平方米的游泳跳水馆和12600平方米的、容纳5000观众的大型综合体育中心(馆)座落在中央主楼以北,分别位于东大操场东北和正南面。由庄维敏博士的设计组设计的这两座大型体育馆,高大雄伟、刚劲新颖、设施先进。2001年秋季北京召开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部分项目的比赛将在此进行。由香港著名实业家、我校顾问教授曹光彪先生捐款5000万元和国家投资兴建的综合体育中心,具有举办国内国际体育比赛、大型文艺表演、电影放映、全校性会议等多种功能。九十周年校庆将在此隆重召开,能得到一张入场卷将是清华学子的终生荣幸。从空中俯视,游泳馆--东大操场--综合体育中心--主楼--新的主校门,这条一公里的中轴线,气势磅礴,颇具“王者风范”。此外,射击馆和赛艇俱乐部已在建设和设计中。目前全校的体育运动场馆共约17万平方米,这些体育设施之完善和先进,在全国高校中首届一指。
 
先进的清华园社区――教职工生活区
 
  展开校园的彩色地图,就会看到两条十字正交的宽阔道路把校园分成四块。2000年主路两侧新铺了彩色的人行道;银杏、国槐、杜仲、松柏、梧桐、白杨成林成荫,绿草如茵。教职工生活区就在校园的西南部和西北角及东南角。现今的生活区包括住宅区、商业区、敬老院、幼儿园、附小、附中等,比1949年以前扩大了四、五倍。老住宅都以“院”命名,西院、北院、照澜院、新林院、胜因院和普吉院,现仍为住宅;因设施落后,大多已破旧,已非教授住宅,但旧貌依稀;改革开放后,众多的先辈曾返校寻故。近五十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新住宅,目前全校已拥有57.5万平方米的住宅楼。最高18层、9.6万平方米的新建兰旗营住宅区,院士和教授住宅分别为140和120平方米/户,暖、卫、空调、天然气、闭路电视、电话、(高速)电脑网络设施一应俱全(现有大部份住宅也类似这样),远比以前任何时期的住宅更好。最新消息表明,今年在电厂北将开工13万平方米的教师住宅区。
 
  占地108亩的清华附中位于校园西北区、与圆明园隔路相望,学校设施先进、教育质量高,是北京有名的重点中学。位于普吉院西的清华附小即将在原地重建,设计图表明,她是一至三层、分散院落式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小学。位于新林院占地18亩的清华洁华幼儿园由香港爱国人士王梁洁华女士捐建,造型多变优美的建筑,以红砖色面砖饰面,又以白色的女儿墙和勒脚勾画,数十颗姿态优雅的大树环绕着建筑和如茵的绿草地,成为清华园的最美的景观之一,她真正是孩子们的乐园。1999年幼儿园落成典礼上,杨振宁院士盛赞幼儿园设施先进和环境优美,“已达到国际水平”。他说,住在丙所(招待所),能看到8岁到15岁时上学的“成志学校”,儿时生活在清华园的他现在又回到清华园,仿佛人生走了一圈。他对清华有着特别深的感情,会上他更即兴唱了一首儿时的歌曲“蝴蝶姑娘你在哪里……”,意外的惊喜感动的到会听众报以热烈掌声。
 
  正对着二校门的照澜院已发展成清华园内最大的商业区,这里有三家银行、邮电局、招待所、百货、文具、电器、水果、蔬菜、餐厅、熟食、小吃,不出校门师生的一切购物需要都能满足。1999年我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办起了两家超级自选商场,它物全物美价廉,深受师生欢迎,“五一”节一天两超市的营业额就超过了15万元,现在更办起了“网上购物”。在二公寓北侧今年又建成另一个小商业区。分散于全校住宅区的商业服务设施,还有教工(快餐)厅、浴室、理发、医疗等许多设施。照澜院的商业服务设施的中远期规划更宏大更先进。将拆除一切临时建筑,统统变成室内购物,设空调,改善购物环境。将加建现超市为三层。“农贸市场”已拆除重建为约五千平方米的地下一层、地上三层的购物中心;地下存车、一层为菜市场、三层为快餐与小吃,届时所有的室外摊点或撤消或进楼。水果摊一条街则拟加顶成为室内“一条街”;将扩建更舒适的招待所;道路交通、街景绿化将得到彻底整治而改观。
 
  教职工生活区正由学校管理转变为由清华园街道委员会管理的过程中,社会化管理的目标是建立一流的科学的、先进的、服务功能齐全的“清华校园社区。”除了西北区、东南区、东区、西区外,将继续完成其他小住宅区的道路、绿地、车位、栏杆的建设和整治。新规划拟新建老年活动中心、新的教工餐厅等。物业管理是必然趋势,社区服务内容将随时代的发展而扩大增多,除上门医护、送奶送报、网上购物、送货上门、家电维修外,已建成儿童室外游乐场地两处,正在建设家庭救治呼叫系统。校内还留有可建10多万平方米住宅的预留地;长远看,其中胜因院、新林院将建成校内最美的花园式的教授和外国专家住宅区。如何把占校园面积1/4的教职工住宅区建成为保障清华大学永久持续发展的社区,给工作在教学科研岗位上的教师职工提供安全、舒适、方便和优美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将成为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严肃课题和未来长久追求的目标。
 
创业兴业之园――清华科技园
 
  1993年由市政府批准的清华科技园,在首都经济发展战略中,被列为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要基地。清华科技园位于校园的东南部,即主楼南新教学区以南的主校门外,它东以主校门外的清华南路(直通西直门)为界,西临蓝旗营教师住宅区,南至成府路(即五道口至北大东门已建成的宽阔直路)。占地总面积22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为50万平方米。清华科技园的规划已纳入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总体规划。1994-1998年建成的清华科技园起步区,沿双清路北侧从西向东,由紫光大楼、华业大厦、同方大厦、学研大厦四幢楼组成,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2001年将建成2.7万平方米的清华紫光国际交流中心。同方大厦和清华紫光国际交流中心由庄维敏博士等设计。
 
  紫光大楼于1994年11月25日落成,高6层,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是清华紫光集团所在地,楼内集中了集团总部及下属的若干公司。紫光集团是由1988年7月1日成立的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发展而成的,是清华大学成立的第一个大型高新技术产业。集团以 “发展民族工业、创立名牌产品”为战略定位,已形成信息、生物与制药、环保等三大产业,入选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经济二十强”和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百强”。1999年3月组建了清华紫光股份有限公司。
 
  同方大厦于1998年建成,高10层, 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是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总部所在地,清华宇航技术研究中心、跨国公司P&G也进驻此楼。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于1997年6月25日由清华大学企业集团发起、将清华原有校系两级的5家公司“捆绑”组建而成,6月27日上市。目的是促进清华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主要发展信息、人工环境、核技术、化工等产业,并探索出了高校科技产业以“技术+资本”的战略发展模式;有“清华科技,荟萃同方”之说。当然,今日清华之科技成果,也已荟萃于紫光,以及清华企业集团属下之“阳光”、“液晶”等公司。
 
  华业大厦于1997年10月31日竣工,高7层,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进驻的机构有:国家光盘工程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企业集团、清华大学科技园区发展中心、北京市液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CAD工程研究中心、全国高校科技协作网和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展览馆等。
 
  学研大厦于1998年12月31竣工,建筑平面呈“V”型,由中央大厅连接A、B两座主体建筑而成,高10-12层,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是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办公地之一。该中心是清华大学组建的全资非公司企业法人,代表学校进行科技园的规划、建设、开发、经营与管理;广泛吸引国内外高新科技成果入园并提供全方位服务,使其成为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科技园区,成为技术开发、企业孵化、人才培育、信息集散四个中心。2000年成立了清华科技园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科技园的房地产开发。进驻大厦的还有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建筑规划设计院和清华大学创业园等;后者是我国第一个为大学生开创高科技公司的创业园地,已有视美乐、化云坊等近10家学生创办的公司入驻创业园。
清华科技园起步区的建筑均为现代形式,大楼以灰白色和彩色面砖装饰、局部辅以石材和玻璃幕墙,外观简洁明快、宏伟大方、清秀高雅;内部功能齐全,虽装饰各异,但朴素典雅,显现出“高科技”的氛围。唯九十周年校庆竣工的清华紫光国际交流中心大厦“与众不同”,她不仅是上市的清华紫光股份有限公司总部所在地,更是清华接待国内外贵宾、学者的(三或四)星级宾馆。内部设施现代化,设备先进,功能完备;设有近200间客房(含网络接口),集办公、会议(包括同声翻译)、餐饮、健身娱乐以及金融、商务服务于一体。大厦四面全部以深度不同的灰色玻璃、铝板和花岗石幕墙装饰,内部则与所有星级酒店不同,突显其“文化” 和“科技”的气质。
 
  清华同方和清华紫光自上市以来,表现非凡,两者的股票价格长期分别雄居上海和深圳股市的榜首。据报道,1999年度全国普通高校校办产业统计数据表明,清华同方和清华紫光的销售收入排名第二和第三;清华大学和清华同方的净利润分别排在全国高校和校办公司的首位。
 
  可以预期,到2010年将再建成40万平方米的十几座(高数十乃至百米的)科技大厦,并有可能继续向东扩展;人们预期会有生物芯片、微小卫星、微电子、微机械、纳米材料……等更多的高科技企业进驻。
 
保护历史文物和山水园林,创造育人环境
 
  一、梁思成说过“建筑是一面镜子,它忠实地反映着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数十篇的专著及论文阐明了的九十年清华校史和校园规划建设史本身就是中国近代史的反映和缩影,是一部对师生进行革命历史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
 
  作为皇家园林康熙行宫(御园)的熙春园(清华园的前身),地域二顷六十一亩,始建于清朝中叶康熙年间,建成于1767年、乾隆32年,它与北京西郊的圆明园等五个苑囿号称“圆明五园”,时值《红楼梦》前八十回写成不久。道光年间,熙春园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仍叫熙春园,赐于五子奕综,西部叫近春园,赐于四子奕(言+宁)(咸丰),俗称“四爷园”;另据近年史学家所见“皇家地图”――圆明园外围水乡图上,近春园处标有“瑞亲王”(即道光四弟绵忻),因此“四爷园”之四爷是奕(言+宁),还是绵忻,尚无定论。咸丰即位将熙春园改为并亲题“清华园”(匾额)。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兵火殃及近春园,园内七、八幢斋堂轩榭逐渐败破荒芜,被称为“荒岛”。清华园的历史已有233年,据史料记载清华园内曾有皇帝御题匾额11块,她是目前西郊仅存的少数圆明园时代的建筑;这就不难看出保护清华园的重大意义。旅美的任之恭教授(曾到圆明园遗址听史地课)说:“…先用鸦片烟毒化中国,后借故火烧圆明园…,全班同学没有人不痛恨英法惨无人道的侵略与蹂躏。…深深留在我脑海中,…迄今还是痛心在怀。”面对被毁仅存的圆明园大水法的断柱,对比慈禧后修的颐和园;目睹着康乾盛世的清华园工字厅,再看近春园“荒岛”;在此种地理历史环境下学习过的10万清华学子,哪个能忘记这国家民族的耻辱,哪个心中不种下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哪个不立下终生报国之志!
 
  1908年,中(清朝)美两国政府协议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游美肄业馆”, 1911年首批校舍建成,4月29日开学,取名“清华学堂”,由军机大臣那桐题名。但事与帝国主义之愿违,恰恰是清华大学产生了众多杰出的爱国科学家,钱学森、周培源、张光斗、茅以升、侯德榜、高士其、萨本栋、江泽涵、马大猷等(皆清华公派留美生)仅是他们中间的一部分代表。清华的历史证明,中国的知识分子是爱国的,霸权主义不论用什么手段遏制中国,终究要以失败告终,中国总会强大起来;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1949年后,清华园――工字厅、古月堂一直是校长、行政及党委部门的办公中心和对外接待中心。
 
  二、清华园―大师之园:校园建筑总是和众多人物的教学、研读、革命活动(有数不清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后者赋予前者内涵,使之生辉。
 
  杨振宁博士说过:“清华、联大这两个学校在中国教育史上应占有一席重要位置,应写出两校的历史”。 清华的校史“是反映中国近代学术逐渐走向独立的历史”(冯友兰)。水木清华、名师荟萃、毓秀钟灵,据1992年统计,中科院747名学部委员(院士)中有清华(含西南联大)校友247名,占33%。1952年后他们大多任职于中科院、北大等著名院校。“科学馆”是理学院所在地,这里曾是中国“理科教学和研究的中心”(钱三强语)。在理学院院长、人称“科学馆主”的叶企孙和吴有训等主持下,清华聚集了众多的理科教育家,他们培养了王淦昌、钱三强、华罗庚、陈省身、顾毓?L、钱伟长、王竹溪、林家翘、王大珩、段学复、唐敖庆、周光召、丁石荪、何祚庥等众多杰出科学家。图书馆、清华学堂、工字厅和古月堂曾是众多著名国学和文学大师学研、生活之处,有号称四大导师的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和朱自清等。这些地方还曾培养出“中西融会、古今贯通”的闻一多、吴宓、吴晗、马寅初、夏鼐、费孝通、陈岱孙、钱钟书、王力、季羡林、金岳霖、胡乔木、于光远、钱端升、梅汝敖、王铁崖等驰名中外的人文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法学家,乔冠华、章汉夫、章文晋等外交家,黄自、洪深、英若成等音乐戏剧家,并造就了著名的教育家梅贻琦、蒋南翔等。在图书馆西文阅览室东北靠近借书台的长桌一端,曹禺曾写出了不朽话剧《雷雨》。大礼堂是“一二九”运动受共产党影响的学生集会起事之地,1949年以前清华大学被称为“小解放区”。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世纪之交,当人们听到澳门女孩如泣如歌地唱着七十四年前、1925年闻一多先生在美国留学时的这首诗作《七子之歌》时(对比着海峡对岸某人的梦魇“七块论”),全世界华人的心灵无不为之震撼。是的,九十年的风雨历程,清华人与祖国共荣辱、与人民同甘苦;铸就了清华的灵魂――爱国。
 
  清华历来以其学生之特别优秀而驰名海内外。清华学生中产生了大批革命志士和治国人才,他们中间有施幌、闻一多、吴晗,以及姚依林、宋平、朱?F基、胡锦涛等十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近十位国家领导人。据2000年中统计,清华在校教师中有45位两院院士,名列全国高校之冠;全校2759名教师中,获博士学位者895人,占32%。在全国的两院1499名院士中,共有清华校友385人,占25.7%;因此,清华园有“大师之园”的美称。在接受江泽民主席授勋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有14位是清华(含联大)校友,其中13位学生中有9位毕业于物理系。他们是民族的功臣,清华的光荣。更多的、数以万计的清华学子,则有如种子撒播于祖国的辽阔大地,和那里的人民一起创造了无数感人的业绩,正如清华同学所说“今天我为母校而自豪,明天母校为我而骄傲”。
 
  为了永久的纪念和教育师生,学校和校友已建成的校园人文景观达数十处,有“闻亭”和“闻一多塑像”、“自清亭”、“荷塘月色亭”和“朱自清塑像”、邓小平手书匾额的“晗亭”和“吴晗塑像”、“马约翰塑像”、王国维纪念碑、韦杰三烈士纪念碑、“祖国儿女清华英烈”纪念碑、西南联大纪念碑、和各种纪念用的亭、碑、塔、桥、池、石、树等,以及安座于各建筑物中的先哲先师学长的半身塑像(有梅贻琦、蒋南翔、叶企荪、陈岱孙、张子高、曹本熹、刘仙洲、梁思成、孟昭英、陶葆楷等先生的塑像)。这些具有校园文化意义的建筑小品和艺术创作,大都建在风景秀丽的山水园林及主要建筑物环境下。先师学长们坚韧的革命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辉煌的学术成就和悔人不倦的师表,赋于外形考究的建筑小品以深刻丰富的内涵。先师学长们的辉煌业绩和对中华民族及新中国的贡献,成为万千清华莘莘学子的学习榜样。早期校园建筑及与其相关的人物故事、凝固物化的建筑小品,锤炼着清华的校风学风,陶冶着学生的品德、提高了清华学子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养。
 
  三、山水花木衬托着各式建筑是风景秀丽的清华园的特色,形成了优美安静宜人的育人环境。
 
  清华园原本是皇家园林,中国园林的特点是把建筑和山水自然巧妙地结合,没有环境对建筑的烘托任何建筑都将黯然失色,也是一条规律;它深刻地影响着清华的校园规划建设。
 
  清华园有水木清华和近春园的两湖(即荷花池和荷塘)一河。“万泉河”(校河)水蜿蜒曲折地流经校园西、北区和学生宿舍,清澈河水映辉着岸边垂柳,小桥流水、万家灯火,夏秋夜晚,这景色更衬托出清华校园的美。有了大草坪、校河和周边绿化才显出图书馆和大礼堂的建筑美。著名文学家梁实秋求学时曾这样描述“水木清华”:“工字厅的背后就是荷花池,这里是清华园里最幽绝的地方。…池的四周…摇曳的杨柳,拂着水面。荷花池的景色四时不同,各臻其妙。…”
 
  校友们用数不清的诗、词来赞美校园:“饮水思源、水木清华”(费孝通),“水木清华、人文日新”(周培源),“水木清华,春风化雨,教我育我,终生难忘”(朱?F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清华园被几代青年称为“令人神往的知识圣地”、“我青春的梦”(女作家张弦)。1985年74岁的华罗庚学长在赴日讲学前重返故园,在各个校门深情驻足。1979年86岁高龄的一代学人赵元任返国寻访“故国、故乡、故校、故知”,某日独自返校,长久地在故居徘徊,并曾有定居打算。“这里的每一颗草我们都研究过。”青少年时生活在西院的杨振宁院士道出了万千校友对母校深深的眷恋。校园已成了学校和学生、校友的精神和感情纽带。
 
  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近春园使之沦为荒岛,1927年仲夏住在附近(西院)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著名文学家朱自清感于世变、夜不成寐,写下不朽散文《荷塘月色》。这有感而发足以证明,清华园的历史对师生思想、人格的影响。120年后的1979年,学校彻底改造“荒岛”为近春园遗址公园;建石桥、假山、瀑布、草坪、鱼池和“临漪榭”,修“晗亭”和“荷塘月色亭”;昔日“荒岛”,今日已是夏日荷花满塘,冬季环岛冰场、雪树银花,成为园中之园。
 
  从1999年开始,为实现建设绿色大学的规划,进行了清华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校园全面修缮和绿化工程,斥资之巨创历史之最。工字厅修旧如旧、雕梁画栋,力求恢复其皇家园林外貌,但内部设施装修将全面现代化。林间、山丘、草坪换栽了冷季型的长绿草,环境的改善引来大批禽鸟,在水木清华和工字厅内外,随时能看到可爱的小松鼠在人前穿梭,甚至蹲座要食;清晨,窗外枝头的灰喜鹊会把甲所的宾客唤醒。不久的将来,校河河水会在校内流动;西校门内南岸,将看到人工瀑布。工字厅、水木清华、大礼堂、图书馆、近春园、理学院、主楼前、北院等新老景观,处处宜人。
  据记载,1909年清华园只有花木15种691颗;1949年前清华就十分重视园林建设,设有李继侗为主任的校景委员会。1983年统计,园内单是树木就有百余品种7万余株;数目之多、品种之盛仅次于颐和园和科学院植物园。近年来,学校每年新栽树1万株以上,连年被北京市评为“花园式单位”。2000年校园绿地总面积已超过130公顷,绿化覆盖率超过50%,园内树木近20万株。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除了师资和设备等条件外,人们也在追寻:学校的历史、地理、人文景观、校园环境和建筑形式是怎样影响着人才的教育培养?
 
  四、总结校园规划规律,创建一流大学校园
 
  清华的校园建筑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建筑艺术,留下了当代数位有名建筑师的足迹。解放前的1914年和1930年两次重要规划皆出自著名的建筑师墨菲和杨迁宝,解放后的五次规划则是学校领导、建筑专家、基建规划管理部门的集体创作。研究者认为建于皇家园林清华园的早期清华大学为何没有继承中国古典建筑形式而采取西洋形式,不仅由于规划设计者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本身不熟悉中国建筑,更由于成立清华的背景是美国希望建立一所各方面、包括建筑形式都带有殖民地色彩的学校,“教育这一代青年人,…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以达到其用“最园满和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1906年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致罗斯福的备忘录)之目的;即退还庚子赔款之目的──培养“美国代理人(冯友兰语)”。因此当时的四大建筑(图书馆、大礼堂、科学馆、体育馆)采用了美国流行的校园建筑风格:砖混结构、外形对称、比例端庄、立面三段、点缀石柱、模仿文艺复兴时的门窗、檐口、基座。但仅就建筑艺术而言,可以“洋为中用”,这后来成为清华的校园建筑形式的重要部分。被称为“中国建筑界泰斗”曾任北京建筑设计院和上海华东设计院总师的清华留美生庄俊则是监造四大建筑的驻校建筑师。墨菲还为燕京大学、金陵女子学院、长沙耶鲁大学、福建大学、岭南大学规划设计建造了五十四栋建筑,对中国的大学建筑产生过重要影响。被称为“南杨北梁”之一的杨廷宝学部委员,为清华母校留下了辉煌的建筑乐章。读书时正是“从砌墙到盖顶都去看”四大建筑的建造过程,他选择了建筑专业。他主持的设计有生物馆、气象台、图书馆扩建、明斋、善斋和新斋。他给后人留言道:“规划不是做了一次,而是做了多次…一定要重视历史和现状,尽可能地因地制宜…新旧建筑群应当相互照顾,要有协调的气氛”,“清华的规划常常因主持人而异,不同时期不同主张,结果搞乱了,那是很糟糕的”。杨大师的二期图书馆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