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晃壁碑

施晃壁碑

在大图书馆正厅内北壁上(与“校训壁碑”并列),嵌着一面金字白地的大理石纪念碑,碑上有一铜质浮雕人头像,这就是清华1924届部分在京级友于1949年毕业25周年之际为级友施晃烈士修造的纪念物。碑文写道:

他是清华最有光荣的儿子

他是清华最早的共产党员

他为解放事业贡献了生命

施晃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施晃(19001933),字动生,幼名振宗。生于云南省洱源县一个小学教师的家里。他父亲原姓赵,因身世贫苦,人赘施家,因此施晃从事革命活动时常化名“赵大”。施家贫苦,?旮肝?小学教员,母亲靠为人家洗衣服、卖豆腐脑儿维生。施晃三岁时就帮助母亲拣豆子。长大后,具有强烈的革命思想。

 

1916年,施晃以优异成绩考人清华学校。在校期间,即从事各种进步的社团活动,曾和徐永??、冀朝鼎等一起组织“唯真学会”,宗旨是“真理所在,即趋附之”。后又组织“超桃社”,拥护孙中山国民革命。施晃本人曾长期担任校刊《清华周刊》时事栏的编辑和撰稿人。

1924年,施晃从清华学校毕业去美国留学,他曾用“借刀杀人”四字来比喻他留学的目的,即到外国去学得各种近代科学知识和治国的本领,回来发动群众为推翻国内外反动派的统治而奋斗。留美期间,他参加了美国共产党。

1930年,施晃回国,在中共中央翻译科工作。1931年,被中央派赴香港,任海员工会书记。但又遭到驱逐,回内地后,先后担任河北省委宣传部长、书记等职务。 

1933年,他在北平艺专被捕,壮烈牺牲。现在,在第三教学楼的前面。还建造了施晃同志的另一座纪念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