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的岁月 似火的青春---忆高反压晶体三极管研制的历程

如歌的岁月 似火的青春

---忆高反压晶体三极管研制的历程

清华大学微电子所研究员  张建人
 
    1964年8月15日是一个值得记录的时刻。在这一天,我们清华大学半导体教研组晶体管研制小组,经历了五年的奋斗,终于迎来了自己研制成功的“平面型高反向击穿电压硅晶体三极管 ”的诞生。回忆起这艰难的研制历程,无不思绪万千。
 
    五十年代中后期,毛主席、周总理高瞻远瞩,确定我国发展半导体事业。不久有好几个国防研究所和工业单位相继提出,希望我们能够提供耐压大于100伏的晶体三极管,作为驱动显示器和“点灯”用的元件。而当时国内连耐低压的晶体三极管都没有,从国外也只能买到耐压小于60伏的晶体三极管。那时,我们还是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毫无从事半导体研究的实践经验,但我们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更有报效祖国的满腔激情。面对国防和工业建设的需要,我们深感义不容辞,加之刚刚在五校联合半导体班(我国第一批半导体专业)毕业,更觉踌躇满志。于是在教研组的领导下,我们勇敢地挑起了研制高反压晶体三极管的重任。当时我被任命为“晶体管组组长”。我们随即组织了三个攻关组,分别由三位年轻教师负责,带领着近20人的年轻队伍,从1959年9月中旬开始,日以继夜,三关齐下,组织攻关。
 
    为了早日攻克难关,有时连续几天几夜不睡觉,眼睛熬红了,人也瘦了,依然坚持在实验室中干。那时工资低,没有奖金,每天早上只有窝窝头和馒头,中午、晚上也只是简单的饭菜,但是心中却是愉快的,因为我们深知:勤奋的工作是和国家的振兴,科技的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领导和同志融洽相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都想快点做出三极管,给1960年五·一献礼。然而,事与愿违,大家干到4月30日深夜,都精疲力竭了,零点的钟声已响,三极管还没有做出来,人们悻悻地离开了实验室。节后上班时却发现:扩散用的真空炉破裂了,氢气烧结炉用的氢气用完了,氮气瓶的阀门没关好,氮气跑光了,硅单晶片用完了……。即便如此,大家也没有灰心,紧接着动员再干,七·一献礼,八·一献礼,十·一献礼,却都依然如故,没有成功!
 
    在严峻的事实面前,我们被迫冷静下来。科研是艰苦的,不能仅凭热情,更不能企望一蹴而就,应当讲求科学的方法。通过总结,我们认识到:我们在攻克高反压硅晶体管时,沿袭了制作锗三极管的技术路线,没有抓住硅材料的特点。在文献的调研中,我们找到了一种最新的结构“平面型三极管”,并从中分解出了几个关键技术,即:均匀氧化工艺、精确光刻工艺、高纯扩散工艺、电极引出工艺及高反压P-N结制作。我们决心利用新技术从头开始,踏踏实实地前进。
    经过不断努力,好不容易制出了平面型P-N结二极管,但击穿电压只有7?D8伏。反反覆覆的实验、改进,都没有进展。这时已是62年初了,研制工作似乎又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每一个人的毅力都经受着严峻的考验。从理论上我们知道,P-N结的击穿电压,取决于P-N结两边的掺杂浓度和杂质分布,击穿电压低就意味着在P-N结附近存在着高杂质浓度区。通过在显微镜下的观察,我们发现加电压使P-N结击穿时,在P-N结周边上有“发光点”,当时马上意识到,这些“发光点”和击穿电压低直接相关。这使我们非常兴奋,仿佛是在漫漫长夜中看到了曙光!我们得出了结论:“发光点”就是“击穿点”,就是“高杂质浓度区”。问题是它是从哪来的呢?我们采取了逐个排除法,最后终于找出了“元凶”:扩磷和扩硼工艺室的通风管道是相邻的,而且是相通的,它使极易挥发的五族N型杂质磷、伴着微小的尘埃落到了扩硼的工艺室,当高温扩散时,就形成了高浓度N型杂质区,从而导致了“低压击穿”。于是我们将扩硼与扩磷房间彻底隔离,并调整了通风管道。至此,P-N结的低压击穿终于被攻克了,取得了盼望很久的、合格的P-N结二极管,其击穿电压大于60伏。
 
    为了得到耐压大于100伏的高反压三极管,还必须解决几个难题:提高平面P-N结的表面击穿电压、改进平面P-N结的尖角区击穿电压、选择合适的衬底硅单晶电阻率及严格控制扩散工艺等。于是我们又集中精力,安排了工艺实验,经过反复的失败?D?D改进?D?D再失败?D?D再改进的循环,终于突破了难关,取得了耐110?D120伏的P-N结反向击穿电压,奠定了高反压三极管的基础。但若要完全攻克高反压三极管,还必须解决E-B结的注射效率及基区厚度的控制问题。在这困难重重的时刻,教研组领导将争取到的三名1963届本专业留校毕业生,全部分给了我们晶体管研制小组。于是再度组成了含1964届作毕业设计的学生在内的,约20人的攻关队伍。有了这些生力军,真是“如虎添翼”。我们吸取了过去盲目跃进的经验教训,树立了“科学分析”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一支年轻的、意气风发的攻关队伍又开始了新的“征程”。又经过了一年的奋斗,我国第一支耐压110?D120伏的,平面型高反压击穿电压硅晶体三极管,终于在我们大家的欢呼声中诞生了!
 
    回首往事,再看今天,心绪不平,感慨万千!我们的研制工作成功之时,国际上尚无关于该种指标高反压管的报道。可以说,在这方面,我们当时离世界先进水平并不远。可惜的是,在随后的十年中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在此期间,世界各国在硅器件和集成电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而我国却停滞不前,差距拉得越来越远,这使我们非常痛心。现在,我们这些当年的年轻人,都已六十开外了,追赶半导体领域世界先进水平的重担,已责无旁贷地落在了今天年轻人的肩上!可喜的是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高科技事业蓬勃发展,高新技术的研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当代青年人正是生逢其时。我们发自肺腑想向他们说的是:要心中充满着祖国的需要,激情洋溢地投入艰难困苦的攻关中,一步一步地、踏踏实实地向前追赶。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几代人共同为之奋斗的理想: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先进科技之林,就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