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敏——“全国三八红旗手”

大巧若拙入画品 大道至简化师格

——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全国三八红旗手”获得者孙玉敏

  孙玉敏简介:

  孙玉敏 女,1954年生于吉林四平,著名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北京女美术家联谊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彩画研究会理事。1977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81年毕业进入辽宁画院从事专业美术创作;1989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学习; 1990年参加日本著名教授加山又造的日本画技法班;2002年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并教授课程。研究方向为中国工笔画的当代精神及传承创新。

  代表作品有《求》、《天天向上》、《静静的桦林》、《春蚕》、《三个女性》、《清茶》等。1997年首次举办个人作品展,画作曾在法国、加拿大、埃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展出,并在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处举办个人画展。作品曾在国际青年年中国青年美展、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周年美展、加拿大枫叶杯国际水墨画大奖赛、首届中国重彩画大展、第二届奥林匹克体育与美术大赛、2004国际奥林匹克体育与艺术大赛等赛事中多次获奖。画作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等处收藏。

  出版个人作品集有《孙玉敏作品集》等。作品被收入《中国美术全集现代卷》、《中国中青年国画家作品选》等画集,被辑入《中国美术年鉴》、《中国当代美术家辞典》等辞书。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中国画研究》、《中国美术家通讯》等刊物,并被收入《对工笔淡彩问题的探索与思考》等论文集。

 

 

  我爱清华,我愿把毕生对艺术的追求和努力奉献给清华的美术事业,希望我的学生能把艺术之火传承下去。

  ——孙玉敏

  走进清华美院B座501画室,一位坐在最前面、面容和蔼的年长女性首先映入眼帘,她白皙圆润的脸颊写满无尽的慈爱,炯炯有神的目光闪烁着坚毅和执著,微微上扬的嘴角随时保持着微笑。发色略显花白的她坐在一群稚嫩的面庞中尤为扎眼,她正和身边的年青人一样支着画板,对着一个身着苗服、头戴银饰的女模特,一笔一笔地细致勾勒描摹着,一个正出神凝望的淳朴少数民族女性形象跃然纸上。

  这位带领着本科生进行人物写生训练的绘画者,外表看去平凡无奇,但在其所从事的教学科研和艺术创作领域,却是一位声名远播的人物,她就是中国工笔画界杰出的女画家,当今中国画界获奖最多的女画家,也是2012年“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巾帼建功三八红旗手”称号获得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孙玉敏。

孜孜求索的女画家:守正创新,创作成己

  娉娉绮兰,幽幽其芳。孙玉敏自儿时起就对绘画萌生出浓厚的兴趣,基本上眼睛能看到的她都会去画,幼小的她把对外在世界的感受都用图画表现出来,绘画成为她自我表达的最好方式。她对美术的这份笃定情缘,维系着她的整个人生轨迹。美术于她,既是一种天赋和志趣,也是一份事业和追求,更是一种理想和信仰。

  孙玉敏把对美术的这片浓情挚爱都倾注在对学业和事业的追求和探索上。初中毕业正赶上文革,孙玉敏便加入宣传组专责画画;文革结束,她考入鲁迅美术学院专攻中国画研究;毕业后进入辽宁画院从事美术创作,之后又在中央美术学院并赴国外深造学习。在2002年调入清华执教之前,孙玉敏已经是画作等身、蜚声画坛的女画家。来到清华美院,她把过往归零、从头越步,潜心研究、埋首创作。这份谦逊和执著为她在清华的艺术创作迎来了更大的丰收。

  2004年从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上传来喜讯,孙玉敏的画作《求》一举夺得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与艺术大赛金奖。她是唯一摘得金牌者,令人更为震惊的是获奖者竟是女性,而且还是一位中国女性。但难以料想的是,这幅令西方折服、世界震撼的获奖画作,其诞生却有着一番异乎寻常的艰辛。

  靠着孙玉敏办公室的一面墙壁,静静摆放着一个巨幅画作:画中的女排队员郑重举球、预备投射,低头酝酿、蓄积待发。除了运动员的黝黑头发,画面中并未出现其面孔,但简洁传神的形象却传达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人物举手投足间所展现的拼搏向上的体育精神和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赋予了画作以丰富情感和深刻内涵,引发人们无限联想。乍看上去这就是那幅闻名于世的获奖画作《求》,但其实它只是后来那幅获奖画作的蓝本。最初,孙玉敏的这幅画作在国内评审阶段便脱颖而出,之后准备代表中国被送交国际参评。而就在距离画作送交国际评奖只有三个月不到的时候,中国奥委会找到孙玉敏,希望她能将原作按照国际标准尺寸重画一张。要知道一幅画作的诞生并非朝夕之功,尤其是一幅上乘之作更是需要经年累月、熬尽心血才能问世,可就在这样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的紧急情形下,孙玉敏还是果断地把任务承接了下来。

  个性中所固有的顽强坚韧,让孙玉敏在遇到任何挫折困难时都没有想过放弃,“坚持到最后五分钟”的信念支撑着她克敌制胜、攻坚破难。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孙玉敏的意识里,这幅画作的完成不仅代表着个人的使命与荣耀,更关乎到国家的形象与名誉。所以她当时唯一的念头就是,抓紧时间努力完成画作。她感觉自己和体育竞技场上的运动员一样,也是一名艺术竞技场上的运动员,要以奥林匹克精神去拼搏奋斗,为国争光。

  接下来的日子,在完成了白天的教学任务之后,孙玉敏就利用晚上的点滴时间断断续续地作画。之后的寒假和春节,孙玉敏更是把全身心都扑在了画作上,这一年的大年三十儿他们家连年夜饺子都没吃上,因为孙玉敏一直在赶时间画画。就是这样,孙玉敏竟然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了画作,为中国赢得了奥林匹克艺术赛事的第一块金牌,它也成了中国当年取得奥林匹克运动赛事佳绩的好兆头,那一年中国喜获32块金牌的丰硕战果。这个金奖的获得更成为清华人在艺术领域为国增光的自豪象征。

  虽然中国古代文化久受西方赞誉,但作为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代表,孙玉敏这幅作品还是第一次让西方世界为之折服。这幅画作在评委第一轮投票中竟然获得全票通过的绝好成绩,时任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也在这幅画作前驻足良久、深为赞许。追及缘由,是孙玉敏对奥运精神的理解正好与其内涵与主旨相契合,才赢得了最广泛的赞同与认可。在奥林匹克精神里,奥运五环不应只是一种出现在画面上的简单符号,而应使人透过画面激发对运动场景的更多想象、萌生对体育精神的更深领悟,从中收获启迪和感动。孙玉敏一直崇尚顾拜旦的《体育颂》,她欣赏那种以饱满的生命力投入运动的热情,那种勇于超越自我的毅力,她赞美体育的美丽、勇气、正义、和平以及体育所体现出的一切美好,她希望通过人文艺术把运动精神展现出来。这幅画作已被永久地珍藏在奥林匹克博物馆。

  为了表彰孙玉敏作为女性在美术事业上的突出成就,以及她作为北京女美术家联谊会会长而为推动女性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2012年3月8日,全国妇联决定授予孙玉敏“全国妇女三八红旗手”的光荣称号。对于在其所从事领域做出杰出贡献或推动女性事业发展的优秀女性,全国妇联的这份荣誉是对获奖者的最高肯定。孙玉敏当之无愧。

  这条艺术之路看似平坦,一路走来,孙玉敏却体会了细数不尽的苦楚和不为人知的困顿。早在孙玉敏的成名作《天天向上》诞生之时,她就曾放弃了当时作为市学联委员所拥有的远游机会,而为了这幅本科毕业作品孤身一人跑到深山里体验生活,整整一个月下来她人晒黑了累瘦了,但山区孩子刻苦学习的情景却深深打动着她,那情那景借由她的巧手而融入画作,所以这幅作品一经问世就以其生动传神的农村学童形象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而赢得强烈反响。

  在为参加八一建军美展而创作《静静的桦林》时,为了能逼真再现抗日战争时期抗联女战士救护战友的情境,孙玉敏竟然在零下四十多度的隆冬时节,千里迢迢跑到大兴安岭,亲身到白桦林深处现场写生,完全没有顾虑到难以抵御的严寒与随时出没的野兽。她每画一笔就要把手放进口袋里暖一下,双脚也要不停走动才不致冻僵,睫毛由于寒气和呼吸而结上冰碴,脸颊也被冻得红肿直到现在皮肤都无法完全消退当时冻伤的淤痕。但就是这幅连桦树皮上的纹路都被细致刻画的作品,深深打动了评委,毫无悬念地获得了一等奖。

  孙玉敏的人物工笔画,线条简洁而意趣丰实,充分写实又适度变形,画风简约朴实、清新淡雅,她通过仔细揣摩传统文化艺术之精髓再融合现代精神与技法,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在开拓中继承。就是凭借这样一份对艺术事业的钟情挚爱与坚韧执著,孙玉敏才真正成就了一番事业与理想。艺术求索诚如孙玉敏所言,只要是奋斗拼搏,就会有苦痛困惑,唯有明取舍智选择;只要是行走路上,就会有艰难险阻,唯有决不退缩。最可宝贵的是,在这条路上,孙玉敏一直前行不辍。

薪火相传的女教师:笃定严谨,教学成人

  灼灼其华,菁菁其实。孙玉敏在清华美院绘画系同时教授着本科生和研究生不同年级的多门课程,在教学中她躬身示范、师为表率,因材施教、治教严谨。谈到孙老师的为人品格,零字班的陈冰蕊同学说,孙老师的人物写生课要从早晨上到中午,孙老师通常都会比同学们来得早,她先在教室里示范绘画,然后再针对每位同学的绘画特点做个性化指导。孙玉敏认为,学生往往容易产生惰性,如果老师不能言传身教、良性引导,那么学生就会放任自流,平时常讲的“为人师表”就应该体现在这些对学生的点滴示范和无形引导上。

  孙玉敏讲授的全校美术选修课,由于选修课程的同学来自各个院系,绘画基础参差不齐,所以教学难度很大。孙玉敏就格外重视保护学生的美术兴趣,她循循善诱,引领同学们一点点地进步。为了让绘画基础不好的同学也不丧失信心,她就常常鼓励同学们说:“别急,每个人都会有进步的”。每堂课结束,她都会要求同学们提交一份学习体会,以便对个体领悟程度进行跟踪反馈和查漏补缺。这些饱含深情的纸张孙玉敏一直都完好保留着,其中一张是落款为“祝栀”的同学为孙玉敏画了一幅人物肖像,下面还有这样几行字:“看着用毛笔作画的孙老师十分专注,于是忍不住为孙老师画下了这张速写,只愿捕捉到一丝神韵。我喜欢上孙老师的课,轻松自在、循序渐进,我觉得能一辈子画画也是一种幸福。”在同学们洋溢真情、流露才华的字里行间,孙玉敏被深深感动了,他们盛赞是孙老师保护了他们最可宝贵的美术兴趣,发掘了他们潜藏的美术潜力,孙老师将他们从“门外汉”引导成为美术爱好者。

  谈到孙老师的教学特点,孙玉敏指导的大四学生裴振宇感触颇深,他说跟了孙老师四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孙老师观察生活的细致入微。有一次,裴振宇的画作中有个东北人形象,但人物所穿的鞋他却画得很薄,孙老师就指出这样画不符合生活实际,因为北方天气寒冷人们穿的鞋都很厚。裴振宇为孙老师丰富的生活体验、深厚的人生阅历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深深折服,赶紧对画作进行了修改。

  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孙老师是个永远带着微笑的人,但殊不知即使在遭受病痛折磨之时,孙玉敏也是以乐观开朗的永恒笑颜去面对学生。前些年孙玉敏不慎伤到脚,导致脚骨节变形。本应及时动手术治疗,但想到术后至少要两三个月时间来恢复,孙玉敏就舍不得了,她舍不得放掉大把时间,舍不得扔下她的学生和课堂,所以直到现在她还没动手术,走路时总要忍着隐隐的疼痛。外人对于孙玉敏这种顽强坚持抱以不解,但她不以为意,身为教师,她只希望自己做到对学生问心无愧。古训所言“师道”之道,在于为师者必须遵守的职责和良心,这是一杆无形的秤,一份难以承受之重,只有在秤杆另外一端的学生才能称量出老师的良苦用心和舐犊深情。

  一位技艺精湛的画家所要完成的是成就自我,但同时作为一名德艺兼修的教师,孙玉敏所矢志努力的还有成就学生。孙玉敏要把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领悟倾囊相赠给学生,再通过学生的传承使自己的艺术生命得以延续和扩展。

乐于奉献的女会长:不求闻达,服务成物

  落红情浓,化泥护花。在孙玉敏的人物工笔画作品中绝大多数人物都是女性形象,从《三个女性》所塑造的三位杰出革命女性秋瑾、宋庆龄、赵一曼,再到《清茶》中三位普通知识女性,从女运动员到女战士等等。正是由于自己身为女性,对于女性的辛劳和美德自然有切身感受,因而对女性的讴歌和赞美也发自肺腑,更加情真意切。加之,学生时代的孙玉敏一直担任学生干部,内心根深蒂固的群体意识和服务意识,更督促着她甘于奉献。

  在女画家和女教师的身份之外,孙玉敏还担任着北京女美术家联谊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等一系列社会职务。面对这些身兼多职的社会头衔和难以脱身的繁琐事务,孙玉敏坦言,她不求闻达,只愿为女性事业的发展汇聚涓流之力。而且作为一名清华教师承担这些的更重要意义是,让自己所在学科一直走在学术界和艺术界的前沿,不让清华的艺术学科发展落后。

  身为中国女美术家联谊会会长,她常常要忙碌奔波于百余位女美术家的艺术探讨和活动组织,但她没有抱怨诉苦和推脱逃避,能为这些女教师和女美术家们的专业发展和业余生活创造些条件,她感到非常开心。

  同时身为一个清华人,孙玉敏认为更有要一种奉献他人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在“非典”时期,孙玉敏与同在清华任教的丈夫被同时分配了讲授“隔离”写生课的特殊任务。面对突如其来的紧急状况,为了确保学生安全,孙玉敏和丈夫不顾个人安危,也无法照顾孩子,临危受命、毫无退缩。

  回首2001年春节孙玉敏一家刚到清华之时,行李箱子都没来得及全部打开,一家人就是围坐在箱子上,用啤酒瓶子擀皮儿、包饺子过的春节。在清华这一干就是十年,孙玉敏深有感触地说,这十年中她从没休息过一天,无论是寒暑假还是春节,周一到周五上课,周六周日做科研课题。临到毕业季,指导毕业生的作品和论文等常常要忙到晚上十一二点,楼里的保安都熟知孙玉敏办公室每天都是最晚熄灯的。再过两年就行将退休的孙玉敏谈到自己的清华岁月感慨万分,她说自己已将最旺盛的学术生命和艺术生命都奉献给了清华,虽有个中酸苦但她却甘之如饴。

  从一个通过不倦修为而成就自我的女画家,再到一个通过教化助导而成就学生的女教师,进而到一个通过践言践行而奉献社会的女会长,虽已过天命之年,孙玉敏仍壮心不已。她的身上兼具有女性的坚韧品质和清华人的奉献品格。大巧若拙,她始终在坚守着一份简单执著的艺术信念;大道至简,她不断修为着一种无私博爱的人格境界。春意渐染清华园,师恩尤重自成蹊!

 

图为孙玉敏近照。记者 李 含 摄

图为孙玉敏在辅导学生作画。记者 李 含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