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世界传播通考》丛书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暨统稿会召开


   6月20日,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辽宁出版集团共同主办,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中心与辽宁人民出版社承办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世界传播通考》丛书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暨统稿会在京召开。丛书主编、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中心主任杨金海致辞并主持会议,丛书主编、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惠斌,丛书副主编、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宪明,辽宁出版集团原副总编辑杨永富,辽宁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副总编蔡文祥等出席会议。
  会议主要围绕丛书首批20多部书稿的资料整理、研究写作以及学术委员会工作等进行了交流。杨金海指出,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在国外传播情况的研究,对我国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以及争取国际学术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还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100卷)写作中的经验和尚须改进的问题进行了总结,特别是对通考前言、正文和结语部分写什么、怎样写、如何写好等进行了说明。杨金海强调,要不断积累经验,促进《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世界传播通考》(100卷)丛书研究和编写的创新,加快推进首批图书的申报和出版工作。
  蔡文祥表示,为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研究,切实提高世界通考项目的编写质量和出版质量,成立丛书学术委员会,以促进第二个一百卷即世界通考的编写出版工作高质、高效、协调有序地进行。他强调了学术委员会的职责:一是制定编写方案,对方向性问题和规范性问题进行把关,形成可操作性方案;二是确定考证底本的选择标准,突出权威性;三是严格按照要求审核书稿,推进和落实好编写方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具体编写方法;四是确定好每本丛书的作者人选;五是提前对写作提纲进行审定;六是对书稿内容进行把关,认真校对审阅;七是及时报告交流书稿写作进度、写作情况和遇到的问题。他还介绍了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申报、丛书出版等情况。
  李惠斌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世界传播通考》丛书的组织及编写情况,并对丛书的写作和修改提出了要求。他强调,作者在写作时要关照国内外已有研究情况,回应学界重要关切,并通过书中的注释和观点疏正反映出来。当然,观点疏正也不能离开底本任意发挥。
  与会作者围绕各自承担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世界传播通考》丛书的书稿写作和底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和交流。丛书学术委员会委员与主编们充分肯定了各卷丛书书稿的写作情况,并对进一步提高书稿质量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杨永富进一步强调了出版本套丛书的重大意义。他表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世界传播通考》丛书将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建设提供重要的学术理论和历史文献支撑,希望各位作者负起责任,按要求做好所承担书目的写作工作。他对丛书编写工作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要保证质量,把政治质量放在首位;二是要把握好写作逻辑,避免重复,特别是做好考证工作;三是要规范编辑体系,做到体例统一;四是要提高工作效率、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
  杨金海强调,《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世界传播通考》丛书的编写涉及世界各国的多种语言和文化,难度大,要求高,要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100卷)编写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扎实工作,大胆创新,将原文本、译本、译者以及译本传播过程、世界影响等考证工作做得更好,争取使这套丛书同《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丛书一道,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学术精品和出版精品,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权威的文献资料和传播史研究的思想资源。
  来自中央党史与文献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作者40余人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