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环境学院大气所党支部邀请支部成员郝吉明院士和贺克斌院士讲述清华大学大气污染防治的学科发展历程,激励年轻党员同志牢记使命和肩负担当,立足国家和全球环境治理的重大需求继续团结奋进。此次活动与环研四党支部联合开展。
郝吉明向党支部成员讲述了个人成长历程。郝吉明于1984年学成归国,成为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第一位从美国回校任教的博士。回国任教之后,恰逢清华大学成立环境工程系,发展大气污染控制作为新的学科方向,郝吉明加入了新成立的大气所(前身为大气教研室)。学校给了郝吉明进步的渠道和奋斗的舞台,其获得破格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资格,学习国外大学先进经验建设完善的大气领域课程体系,编著全国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材,选择静电除尘和酸雨控制作为科研突口,高瞻远瞩地“贷款”研究机动车污染防治。郝吉明描述了大气所从极小规模的科研队伍到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战场的国家队的发展历程。如今,在郝吉明和大气所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大气所形成了学科完善、年龄合理和团结奋进的研究队伍。最后,郝吉明鼓励年轻师生:大气所不变的使命和担当就是永远立足解决国家急需的问题,并努力引领学科发展。要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目标,需从理论、技术与应用三方面着手创新,培养全局视野,拓展时间维度,提升科学认知、源头减排和决策支撑能力,方能不负人民的期望。
贺克斌作为大气所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位研究生,分享了三大体会。他认为,大气所师生的特质就是讲担当、讲奉献和讲团结。讲担当,是团队在我国大气污染控制的几个重大战役上从未缺席,每次都是面对困难敢于冲锋陷阵。讲奉献,就是不计较个人得失,在资源贫乏的时代就敢于“贷款”做科研,舍得自掏腰包看文献,给国家做事从不讲条件。讲团结,是解决大气污染由单一向复合转变、环境治理目标由空气质量向气候协同迈进的“良方”。唯有团队协作,各取所长,才能实现对国家贡献的最大化。
本次党组织活动由大气所党支部书记鲁玺同志主持。参与活动的师生纷纷表示,通过深入学习大气所的发展历程以及两位院士的科研经历,为青年人树立了奋斗的榜样,更加坚守初心,发挥青年智慧,贡献清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