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院大气所“双带头人”党支部和环研四党支部联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环境学院大气所党支部积极响应学校党史学习教育的要求,围绕“铭记光辉历程,认识伟大贡献”这一主题,多次开展集体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交流活动与组织生活会。为了更好地把学习党史、领悟思想与实实在在地推动业务工作相结合,2021年4月6日,支部邀请郝吉明院士和贺克斌院士讲述清华大学大气污染防治学科的发展历程,激励年轻党员同志牢记使命,肩负担当,立足国家和全球环境治理的重大需求继续团结奋进。此次活动与环研四党支部联合开展。

郝吉明院士向党支部成员生动讲述了个人成长历程。在党的培养和教育下,在学校领导和环境学院老一辈教授的关心下,郝吉明在改革开放后获得了出国深造的机会。他克服语言不通、基础知识薄弱等问题,于1984年学成归国,成为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第一位从美国回校任教的博士。回国任教之后,恰逢清华大学成立环境工程系,发展大气污染控制作为新的学科方向,郝吉明加入了新成立的大气所(前身为大气教研室)。学校给了郝吉明进步的渠道和奋斗的舞台。他学习国外大学先进经验建设完善的大气领域课程体系,编著全国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材,选择静电除尘和酸雨控制作为科研突口,高瞻远瞩地“贷款”研究机动车污染防治。郝吉明生动描述了大气所从拥有一支极小规模的科研队伍到成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国家队的发展历程。最后,郝吉明鼓励年轻师生,大气所不变的使命和担当是致力于解决国家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努力引领学科发展;要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目标,需从理论、技术与应用三方面着手创新,培养全局视野,提升科学认知、源头减排和决策支撑能力,方能不负人民的期望。

郝吉明院士生动介绍大气所发展历史和个人科研经历

贺克斌院士作为大气所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位研究生,分享了在大气所学习和工作的三大体会。他认为,大气所师生的特质就是讲担当、讲奉献和讲团结。讲担当,是指大气所团队在我国大气污染控制的几个重大战役上从未缺席,面对困难每次都敢于冲锋陷阵。讲奉献,就是不计较个人得失,在资源贫乏的时代就敢于“贷款”做科研,舍得自掏腰包看文献,给国家做事从不讲条件。讲团结,是解决大气污染由单一向复合转变、环境治理目标由空气质量向气候协同迈进的“良方”。唯有团队协作,各取所长,才能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贺克斌院士分享对大气所师生担当、奉献和团结精神的体会

本次党组织活动由大气所党支部书记鲁玺同志主持。参与活动的师生纷纷表示,大气所的发展历程以及两位院士的科研经历为青年人树立了奋斗的榜样,激励青年人坚守初心,发挥青年智慧,贡献清华力量。博士研究生陈诗表示:“大气所前辈求学和科研的不易让我对现在先进的科研平台倍感珍惜。国家面临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大机遇与挑战,我辈更应发挥大气所团结奋进的精神。”博士研究生梁馨予表示:“我们更应该珍惜学习机会,将知识学到手;担当、奉献、团结,是清华环境人传承下来的优秀品格,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多作奉献。”

与会师生在党旗下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