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和:一生情系清华,爱洒陇西学子

题记:

行胜于言,是清华的校风。一代代的清华人,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行胜于言”的内涵。赵家和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清华人。提起赵家和老师,每一位认识他的师生和同事都非常敬佩,在清华工作的几十年间,他多次服从组织安排转岗,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色;退休后,他捐出毕生积蓄成立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资助贫困学子,甚至在生命走到尽头时连遗体也捐献给医学研究。

赵家和曾说过,“我们也没有多大的本事,热闹的地方,我们就不去了,就做一点雪中送炭的事吧,锦上添花的事情,我们就不做了。”

听说赵家和捐出毕生积蓄千万帮助了数千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又听说他在癌症晚期舍不得使用进口药物治疗;听说他在美国做客座教授时薪酬不菲,又听说他那时给一家三口订的每月生活费标准仅100美元;听说他退休后曾在深圳某著名企业担任顾问,又听说他每次南下都是自带铺盖、租住普通民房……

其实,能听说这些事情,已经都是在赵家和老师离世之后了;赵家和在世时,绝不同意公开他捐资助学的事情,新闻报道只能用“一位清华大学退休教授”来代指。

出生清华,献身教育

1934年,赵家和出生在清华园里,他的父亲是当时清华大学法学系主任。在上世纪40年代艰难的岁月中,他随着清华的迁移而辗转流播,后来在清华完成了学业,最后又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了清华的教育。可以说,赵家和的一生,几乎都与清华相依相伴。

1951年,赵家和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学习,大学期间,他曾担任过班长,获得了学习优良奖状,这是清华学生的殊荣。毕业后,他选择留校任教。1961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同事眼中,他既是清华教师中的普通一员,又是听党召唤、服从分配、工作踏实、成绩显著的骨干人才。

上世纪50-70年代,他一直在电子系工作。他曾参与建立了系里的实验室、指导学生毕业实习、研制科研材料;他还担任主讲教师,共同编写教材。不管是在做着什么,他都十分勤奋、刻苦,积极、努力。

由于赵家和的严谨踏实,除了日常教学、科研工作外,他逐渐被安排承担管理工作。他曾负责电子元器产品车间的组织管理,协助建立器件厂。随后他开始担任系科研科科长。

任职期间,他善于管理、勇于创新,表现出色。1977年,赵家和被调到清华大学电教中心工作,1979年5月被聘为副教授,任电教中心副主任。他在创建电化教学实验室工作中吃苦耐劳,认真负责,专业心强,业务能力高;他对同志要求严格,积极关心培养青年人才;他坚持原则,处理事务果断。

两年后,他开始在清华大学科研处工作,历任科研科科长、科研处副处长。当时世界银行提供给清华大学第一批无息贷款,赵老师由于英语水平十分高,被委派到国外选购一批计算机和先进的仪器设备,来充实学校的科研和教学资源。

谈判的过程异常艰苦,他不厌其烦地和外商砍价,利用自己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英语口语谈需求、谈性能、谈商务,最终,他带回的计算机几乎是市场价格的一半。

1984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立,学校陆续从各个院系抽调骨干力量到经管学院工作。赵家和服从安排,被调到经管学院,历任院长助理、管理信息系统系主任、常务副院长并兼任国际贸易与金融系主任等,对经管学院的创建与发展付出很多。

即便科研与管理任务繁重,但他依然要亲自给学生上课。他上的“微机原理与应用”“电子企业经营管理”“对外经济管理基础”等课程,不仅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在美国和香港讲学中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在学生眼里,赵老师可以调动所有学生,让课堂“活”起来。

赵家和英语十分纯熟流利。他有门商务英语课。当时班里的同学,大部分都不敢开口讲英语。他通过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放下了羞涩,敢于把学到的英语说出来。一学期下来,同学们能够开口用英语对话了。

1998年,赵家和从清华大学退休。从毕业后在清华留校任教,一直到他退休离任,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赵老师将一辈子的光阴都奉献给了清华,给了自己所挚爱的教育事业。他先后在无线电、计算机、经济管理三个专业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实现了三次“转行”,横跨文科、理科和工科。

每当他从一个行业跨行转入另一个行业,都是因为学校新建了新专业或新机构,需要能力卓越、视野广阔、思路清晰的人带队,打好基础,开创局面,远谋深虑。每当学校提出这样的要求的时候,他都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即便对新的行业不了解,也毅然迎难而上。他曾经的同事、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党委书记陈章武说:“赵老师是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成一行。”

一个西瓜也舍不得吃

1998年,退休后的赵老师应邀担任了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客座教授,他和妻子到了美国,同他当时正在美国攻读硕士的女儿团聚了。由于他对经济管理专业非常了解,又有着近乎母语水平的英文能力,因此美方大学给他开出不菲的薪水,然而他们一家的生活却简朴到了艰苦的程度。

赵家和的老伴吴老师至今还记得,为了省钱,她需要怎样地精打细算,“我们在美国最常吃的就是鸡腿,因为那是最便宜的。我和女儿还特别关注打折信息,看哪里有卖特价的食品。”据女儿回忆,在美国的时候,父亲严格规定他们一家每个月只有100美元的生活费;因为生活的地方西瓜比较贵,一家人平时甚至不舍得吃一个西瓜,只有在母亲生病的时候,父亲才会允许他们买西瓜吃。那时,每个月如果能省下几块钱去吃一顿中式自助餐,则是全家人奢侈的享受。

家国依旧,故园情怀

2001年,不顾美方的一再挽留,赵家和放弃在美国已经风生水起的工作,执意回国。好友刘尚俭先生问他,“你在这好好的,为什么突然有回家的念头?”赵家和回答说,“信美然非吾土,田园将芜胡不归”。

就是和好友的这次聊天,赵家和向老友透露了自己希望用在美国积攒的薪水资助我国偏远地区的学童的想法。不过,作为教经济学的老师,赵家和希望先让手中的钱增资,然后才能发挥更大作用。

赵家和又回到了北京,同时带回的还有自己20多万美元的积蓄。

除刘尚俭外,没有人知道,这笔钱会用来做什么,也没有人知道赵家和心里一直装着的那件事。

自带铺盖卷租民房做企业顾问

一次偶然的机会,赵家和老师得知清华经管1986级学生刘迅的公司在深圳做投资。交流了几次之后,赵家和把当时的积蓄都交给刘迅打理,随后他将退休后教学以及给商业机构做顾问的酬劳也陆续汇去用于理财增值。

作为赵家和最信任的学生之一,刘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不明白,既然赵老师如此节俭,日子过得如此朴素,那他攒那么多钱到底要干嘛?在他眼中,老师平时的行为简直是“过分”节俭了。

那时,赵老师在深圳给一家著名的通讯企业做顾问,按说也会有一些薪酬,但是他去深圳时竟然要自带铺盖卷,而且只租住廉价的民房公寓。每次离开深圳,赵老师会把一些“家当”托放在刘迅公司的库房,刘迅看着那些朴素整洁的被褥、炊具,想着赵老师现在的资产完全可以让他老人家在深圳住像样的、有专人打理的公寓,不用那么辛苦。于是他开始琢磨着赵老师牺牲“当期的消费来投资”,或许有更大的消费支出意向,但是,这个意向到底是什么呢?

偶然的一次机会,赵家和老伴说起了想资助学生的事。

老伴当时说:“我们可以建一所希望小学。”可言语不多的赵家和却说:“现在钱还不够,再想想吧。”

直到2005年的一天,当刘迅告诉老师账户的数额时赵家和说了一句:可以做点事儿了。

此刻,刘迅心中的谜团终于揭晓——赵老师攒着这笔钱一直不动,原来是准备拿这些钱去资助上学困难的学生。

一辆开往延庆的长途汽车

经过长期思考,赵家和希望把自己的积蓄用在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上,因为他相信,“教育公平是一切公平的起点”。

进一步地,他把资助对象集中在高中生身上,因为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已经覆盖了小学和初中阶段,而一旦进入大学,贫困生获得资助的机会就会多得多。所以,只有高中阶段并没有国家政策来大力资助贫困学生,不少青少年就此中止了学业。

赵家和曾说过,“我们也没有多大的本事,热闹的地方,我们就不去了,就做一点雪中送炭的事吧,锦上添花的事情,我们就不做了。”

出于学者的严谨,为了做好这份“雪中送炭”的爱心事业,赵家和着手研究到底多少钱可以帮助一个困难的高中生免于失学。

在2005至2006年间,赵家和前往延庆做实地调研。他自己联系学校,了解学生的需求,制定出最需要帮助的贫困高中学生的资助计划。路途颠簸,赵家和却一直坚持乘坐最简陋的长途汽车。赵家和的老伴看着心疼,曾劝他包车,他也没舍得,而是尽可能省下每一分钱用于捐资助学。

此后,为了能让资助款落到实处,他查找到中国教育电视台的资助计划,和教育电视台谈如何加入这些计划,并请他们作为媒体来监督落实。

2006年,是赵家和捐资助学“元年”。这一年,72岁的他开始从自己的积蓄中每年拿出一部分钱,为贫困学生提供帮助。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赵家和开始和甘肃的贫困学生有了“交集”,但这个“交集”仅限于他知道学生的姓名并提供资助,学生并不知道他是谁。

赵家和的爱心行为感动了刘迅及其公司的员工们,他们也加入到赵老师的助学计划中。大家商量为助学计划起个名字,有人建议以赵老师的名字来命名这项计划,他坚决谢绝并且很干脆地说,“就叫‘兴华助学’,‘振兴中华’的‘兴华’”。

不透露自己的姓名,不干涉受资助学生的生活,这是赵家和最初就给自己定下的原则。这笔钱,从遥远的清华大学源源不断地送到了甘肃贫困学生的手中,同时接受资助的,还有江西、湖北、北京、大连等地的学生。

2009年,赵家和的捐助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从甘肃白银市实验中学仿照“宏志班”的形式设置“新同方班”开始,他的捐助范围逐渐从全国多地向甘肃这个西部欠发达省份聚拢。赵家和连续三年给“新同方班”的孩子们提供每年每人3000元的资助。“兴华助学”还与学生开展双向交流,并带着孩子们到北京参观学习开阔视野。

不用进口药物治疗也要捐资助学

2009年,赵家和在一次体检中查出患有肺癌,而且癌症已经向脊椎和脑部转移。这个消息对于一直帮助赵家和打理财务事宜的刘迅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刘迅当时还有一些“庆幸”,因为他知道,赵老师账户上的钱用来治病应该绰绰有余。但是赵家和的决定却让大家吃惊:助学的钱专款专用,不能用来治病。清华大学的同事陈章武也和他有过沟通,希望他能够留下治病钱后,剩下的再用来资助学生。当时赵家和的回答是:“治病的钱够了。”

赵家和在关注病情变化的同时,一直想着如何在医药费上节省一些。当时医生给他开了一种英国进口的效果很好的靶向药,但是这种药很贵,一片就要500元;赵老师不知道从哪里打听到印度有一种仿制的同类药物只需要50元一片,就托人带了一些。结果,这种仿制药物却引起他全身过敏。

也许是知道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赵家和决定捐出全部积蓄用于助学,并开始酝酿成立基金会,让助学行为更加长久和规范。

他的这个决定,老伴并不觉得突然:“他想为国家做点事,解决一点问题,就是这么简单的想法。”

2011年,赵家和找到昔日的学生兼同事、曾任经管学院党委书记的陈章武老师,委托他建立基金会,准备将自己全部积蓄捐赠给基金会。身患重病的他反复强调,在基金会的名称和章程中一定不能出现自己的名字,他和家人今后也不在基金会担任任何名誉或实质性的职务。

尽管觉得压力巨大,但是出于对赵家和老师的钦佩和对这份爱心事业的认同,陈章武老师接过了这份担子——成立助学基金会。

成立基金会的申报过程几乎是一场与生命的赛跑。赵家和的事迹开始感动着更很多人投入其中,在甘肃的校友们也都力所能及地帮助赵老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完成他的心愿,让他能够最后看到自己毕生积蓄所开始的事业后继有人,延续不息。

2012年初,由赵家和教授捐资建立的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在甘肃成立。华池一中、环县一中、合水一中、镇原二中等甘肃省10所高中共1000名优秀寒门学子成为赵家和教授的资助对象。2012年7月,甘肃省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终于拿到了正式具有免税资格的公益事业捐赠票据,这意味着赵老师所委托的善款终于变成了基金会的财产。也正是在那个月,在看到自己多年来的辛勤付出终于结出果实后,赵家和老师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赵家和老师去世后,他的故事才点点滴滴从工作人员的口中流出,孩子们终于知道了那个给自己梦想插上翅膀的人是谁,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求仁得仁,慨当以慷

临终前一个月,赵家和老师对前来探望的好友刘尚俭说,“我已经做了我认为最好的安排,求仁得仁,了无遗憾。”

有的人可能会想,赵家和既然如此艰苦朴素,那他最初用于捐资的钱又从何而来?据陈章武老师介绍,赵家和老师的这笔毕生积蓄,是他一点一滴省出来的。

从2000年开始,直到2012年逝世,赵家和老师没有买过一套新衣服,每年冬天只穿1美元买的化纤毛衣和80年代买的一条尼龙裤;一件洗得褪了色的短袖T恤衫还是别人穿过的。摄影是赵老师最大的爱好,但他还是没有舍得给自己买一套专业的设备,而是和全家人共用一台卡片机。

自行车是他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在学生的公司里担任顾问,他都是骑自行车去上班。

但赵家和的慷慨又几乎近于极致。他所有的钱,舍不得自己用,也没有留给子女,而是全部都捐了出来。值得一提的是,赵家和祖籍在安徽,也没有在甘肃工作和生活经历,基金会选择资助甘肃的困难高中生,完全是凭着一份大爱——只要能帮助一些学生免于失学,只要能做到雪中送炭,基金会落户在中国大地上任何一个地方,他都感到很欣慰。

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赵家和还决定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协和医院,以供科学研究。

如今,赵家和已经去世3年多了,但是他的家里还是他离开时的样子:

一台“轰鸣”的计算机里留着赵家和生前的资料,包括所有捐助孩子的名单;一个老旧的大衣柜里,放着赵家和穿过的衣服。

赵家和是国内较早进入计算机研究领域的专家,可是他的计算机恐怕在现代人家中已经很难找到。老伴和儿子留着这台计算机并且还在使用,噪音太大就塞个耳塞,他们说:“还能用,舍不得换掉。”

赵家和的老伴说:“这么多年来,我收到的唯一一件礼物,就是我70岁的时候,他送给我的一台27寸的液晶电视。这还是赵老师的学生来家里,实在看不过去原来的老电视了,硬给买来安装的。”

求仁得仁,慨当以慷。赵家和老师就这样,将生命的一切都奉献给了他挚爱的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奉献给了他挚爱终身的教育事业。

无声大爱 默默延续

自2006~2009年,赵家和捐出约200万元善款,资助贫困学生约1000人次;自2011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成立以来,共使用善款800余万元,先后资助甘肃、青海贫困地区高中学生2204人。受助学生中,80%以上升入高等学校学习。目前,961名在读高中生正在接受资助。

目前,兴华基金会在工作人员的精心运作下正在健康发展。陈章武说:“我们一直都在按照赵老师的要求做,并且希望长久地做下去。”

赵家和的无声大爱,感召呼唤了更多人加入这场爱心行动:陈章武,在赵家和身体每况愈下时,义无反顾地继承了他的事业,开始筹备运营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的成立;刘迅,深圳新同方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曾是赵家和的学生,在创业之初受到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公司成功运营之后全力加盟这一公益助学的行列;李俊,兰州友信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清华校友,得知要在甘肃设立助学基金会的消息,第一时间作出响应……在捐助者中,既有个人,也有集体,捐助人数估计在500人以上,其中95%是清华校友。

对于基金会来说,唯一没有公开的信息,就是捐助者的名单……现在,所有受到资助的学生,虽然没有人见过赵家和,但这位清华的赵爷爷却是孩子们最崇拜的人。一些上了大学的学生,尽管还没有经济能力,但是他们纷纷加入爱心社、成为志愿者,想把自己接受的爱心传递下去……

正像北京协和医院写给所有遗体捐献者的一句话:“最后的死去和最初的诞生一样,都是人生必然;最后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样,都是光照人间。”

赵家和把他的关怀,像春晖一样,洒在了陇原大地最贫困的地方;他用自己的点滴爱心,如丝丝春霖般,滋润了贫瘠的土地;他将自己对家国的眷恋,如和煦春风,带给这片土地希望;他用人生最后的晚霞,照亮了寒门学子的求学之路。

赵家和用平凡而伟大的一生,生动诠释了人民教师的师德风范,模范践行了共产党员的理想追求。